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和谐共生|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大象新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指导新的实践,带来新的改变。

把好清水北上第一关

南水北调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如何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2021年5月14日在河南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位于河南南阳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龙头”“总开关”。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南水北调渠首的工作人员为之振奋、为之鼓舞。渠首大坝是清水北上的第一道闸门,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监测渠首大坝以上的入库水源,守护好源头的“大水缸”,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2021年5月14日在河南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特殊“环境监测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习近平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

从长江流域到黄河之滨,中华大地上,绿色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旋律。

在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他们的“环境监测员”竟然是几十只梅花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塑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黄河离厂区只有5分钟车程,形成了石化职工游玩黄河湿地的“10分钟”生态圈。黄河湿地白鹭、白鹤等多种鸟类成了梅花鹿的新邻居。新工业促进厂区新生态,厂区新生态融入了黄河新生态。

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2021年10月22日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出品人:王仁海

总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策  划:潘少甫 时舜英 

监  制:程文杰 唐澜

统  筹:李洋 刘大彬 董大炜 王建东 慕嘉烜

来  源:大象新闻

相关新闻
和谐共生丨点滴成诗 守护生命之源

地球 约有70%的表面被水覆盖 但淡水资源 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 其中大部分以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形式存在 能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则更少 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和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下 水资源短缺 已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紧迫问题 目前全球1/4人口面临着“极高”的缺...

和谐共生丨守护蓝色星球 习近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全世界共同珍爱和呵护。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保护这颗蓝色星球、共同建设绿色家园,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世界携手共建清洁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生丨从地球视角看中国生态保护贡献

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人口的用水;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植树工程、水利工程、国家公园……在中华大地各处“拔地而起”。以翔实的数据为证,用肉眼可见的环境变化代替“环保炒作”,中国人这样把生态保护落在地球的实处。 来源:央视网

和谐共生|解码“地球之肾”,中国湿地何以美出圈?

明媚春日,从黄海之滨到长江之畔,从黄河口到洪泽湖,大美湿地之景频频出圈,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如今,湿地之美,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张立体名片,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画卷。4月22日世界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