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深化关键环节改革,各地基层治理方式从单一化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改革部署】
201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
【善治故事】
冷晓燕初到山东烟台芝罘区大海阳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就犯了愁:“没有花,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鸟。道路坑洼不平,墙上布满小广告。”虽然位于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不错,但社区0.6平方公里范围内住着2000多户居民,老社区弊病明显。
除了环境差,打架的,骂街的,邻里之间闹矛盾的,在社区也很常见。“根本原因还是当时党员们工作能力弱,仅仅满足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帮老百姓办事上。”冷晓燕说。
为了解决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将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冷晓燕为党员定下原则:在工作上展现热情,遇事坚决不退,处处带头担当;在生活中展示温情,关心群众生活状况。
党员带头,大家工作有了热情,纷纷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大家建议,必须改革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让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延伸到更深更广的范围。
大海阳社区党委推行“零距离全面家访、全天候动态接访、带问题重点回访”行动,冷晓燕带领党员干部“动起来”,设立30多个民情意见箱,同时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三访”工作法架起党群“连心桥”,推动党群“零距离”。
截至目前,大海阳社区党委写下“三访”民情记录30多本,摞起来1米多高,为群众解决问题3万余件。“党员不管我们,天天坐屋里玩电脑”的抱怨没有了,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高了,社区面貌也焕然一新。在持续倾听民意、改进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党委多项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党组织凝聚力,也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
成立由社区党委领办、志愿者参与的“壹家生活社区厨坊”,34名志愿者为社区100多名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成本价午餐,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问题;
成立由社区党委领办、群众自愿入股、解决群众难题、群众共享福利的“壹家小饭堂”,为社区孩子提供成本价的接送、午餐、看护午睡,以及放学后的教育辅导等服务,解决了孩子看护难题;
成立由社区党委领办、群众资源入驻的“壹家物业”,2000多棵月季、180多棵樱花让社区环境美如画,解决了社区环境维护难题。
如今的大海阳,正如“社区之歌”唱的:“梧桐槐树一行行,行行映楼房,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幸福大海阳。家家户户爱生活,共度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