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为有源头活水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九曲溪畔、隐屏峰下,绿竹随风摇曳,簇拥着古朴雅致的朱熹园。

朱熹,南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朱子”。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在临溪傍岩的武夷精舍,朱熹率一众弟子荷锄挑担、著书立说,“琴书五十载”。

2021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看到墙上印有朱熹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时,他驻足凝视良久。

早在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借用这句话,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充沛生机,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进南平武夷山朱熹园,深入了解正在“活”起来的朱子文化,领略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风采神韵。

总策划:刘健

策划:李拯宇

出品:孙志平

制片:樊华

统筹:秦大军

主编:刘佩

编导:吴念

记者:郭圻

报道员:孙开彦

配音:王帅龙

海报:杲均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相关新闻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千年弦歌贯古今

湘江西岸,临橘子洲头,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尾峰,故得名“岳麓”。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正式创建。那之后,作为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虽经数次兴衰,却终得以赓续绵延、弦歌不绝。 苍松翠柏间,走进古朴雅致的岳麓书院庭院,“实事求是”匾额高悬于书院讲堂。2020年9月...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丨古祠风韵,遇见三苏祠!

蜀地眉山,东坡故里,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踏入祠内,红墙环抱、碧水萦绕、翠竹掩映,此地名曰“三苏祠”。   三苏祠是北宋年间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整个祠堂坐落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三分水,两分竹”,有“祠在水中央”一说。   2022年6...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千年运河焕新生

中国大运河,蜿蜒穿行3200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承载的,是空间的绵延,更是时间的流淌。它历经几度兴衰变迁,最终沟通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南北水运的主动脉。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大运河文化...

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福建南平朱熹园

原标题: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福建南平朱熹园 九曲溪畔,朱子遇见马克思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

【习声回响】守护中华文脉 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这段话出自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陕西汉中,地处巍巍秦岭与绵绵巴山之间,是汉文化发祥地。奔流不息的汉江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