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综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盛夏时节,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明媚阳光下,迂曲回环的尼洋河波光粼粼,河中的沙洲绿树蓬勃盎然。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活在这儿很幸福。”家住湿地旁的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立定村村民央吉拉姆感叹,这里大变样了,再也不是多年前挖沙采石的荒草滩。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一角(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毅 摄

  那时,植被少、沙化严重,每当刮起沙尘暴,眼睛都睁不开。直到2009年,林芝市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周边村民纷纷参与防沙造林,这里逐渐变了景致。

  从荒草滩到鸟掠芳洲的公园,雅尼湿地的变迁是一个生动缩影,照见了新时代中国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曾几何时,雾霾频发、沙尘肆虐、河流黑臭……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发展,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岔路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通过一系列切实举措,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快速推进,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清洁取暖改造减少散煤污染,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曾被雾霾笼罩的天空逐渐被擦亮。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

  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

  越来越多的绿色在山川大地蔓延。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一座座精致的街角公园让市民们在“生态留白”中享受美好生活。

  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走进浙江安吉县余村,起伏的山、流动的水、绿色的竹,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20多年前,因发展“石头经济”,余村的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痛定思痛的余村人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发展“美丽经济”。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得知余村做法后评价“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理念引领中国广袤大地发生深刻变化。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汇。

  站在三江口向北眺望,5公里内曾是宜宾沿江工业区,始建于1943年的宜宾天原化工厂距离长江岸线一度不足百米。

  今天,长江岸边,昔日厂房变身长江公园。远处,新成立的三江新区日新月异,天原化工已将产业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走上新的产业赛道。

  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各地转变发展思路,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为了更好保护环境,多地加快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好山水、好生态成为共同守护的“有价之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经济总量跃上120万亿元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绿色昭示未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前不久,龙江森工集团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护中,通过野外红外相机,再次发现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在林区内活动的清晰影像。

  绿水青山间,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机勃勃。这背后,是我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绿色发展体制扎实推进——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10年来全国完成造林约10.2亿亩,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截至2019年的10年间,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5万平方公里、4.33万平方公里。新疆作为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防沙治沙难度极大的省区,首次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共同推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第一批国家公园交出亮眼“成绩单”: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13个大熊猫区域的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我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一片片森林和草原有了专属守护者。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到垃圾分类、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携手同心、不懈奋斗,一定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伟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华社记者 胡璐、郁琼源、田金文、骆飞)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联播+|习近平心中的大美中国

|联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习近平总书记都牵挂在心。 18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如今这一理念沁入民心,深入百姓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并随着不断变革的绿色发...

时政微视频丨绿水青山间的幸福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饮水思源、牢记嘱托......” 在闽西北山区常口村,立着一块特别的村规民约碑,村民们对碑上的话都熟记于心。 26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常口村调研。与村民交谈时,习近平望着清澈的金溪河和对岸的青山,对村民们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这些嘱托,为...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建设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福建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验区设立7年来,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创新模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深入实施,莆田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范例。全省水土流...

新华视点|绿水青山的回响(下)

周一农上世纪90年代来绍兴工作,20多年来,他走遍绍兴,深深感受到这些年乡村的变化。 坡塘村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从2020年年底开始,走上“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之路。 从“下姜”到“大下姜”, 从“一村富”到“村村富”,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绘制着“先富帮后富、区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