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何以中国】推动文化繁荣 激扬自信力量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走自己的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可以说,文化及相关产业总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

坚持走自己的路,文化惠民成色更足。文化具有着凝聚民心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已经成为了衡量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各类科普阵地等场所开展文艺演出、卫生服务、科技兴农等志愿服务,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备案数量就已经由4692家增至5788家,在博物馆“打卡”越来越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

坚持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愈加浓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更好传承的同时,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也正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比如,中国农历新年已经超越其文化意义,越来越实现世界同庆。汲取着建设、改革的伟大力量,文化越来越激荡着民族自尊、自强与自信。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可以肯定,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事情,不断地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将越筑越牢。(甄宏)

(来源:环球网)

相关新闻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西安启动

7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启动仪式上,嘉宾们以主题分享的形式进行互动分享:用“一把手...

【何以中国】世界遗产@中国丨中国大运河因何成为流动的国家记忆?

蓄清刷黄、束水攻沙、拦坝引水、引汶绝济,听起来像不像一套“武功秘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使中国在空间上得以巨大联通、在文化上形成空前交融,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互联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民昌·中国强”!铜镜中的家国天下

何为中国?何以中国?无声文物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恢弘气象,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人民昌·中国强”汉代铜镜,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带有“人民昌”“中国强”吉语铭文的铜镜,进一步佐证了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丨何以中国

上下五千年,“中国”之称从何而来?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中,能否找到“中国”最早的出处? 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了安阳殷墟遗址,并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不但回答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还给出了“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一片甲骨惊天下”之殷墟遗址...

文明之美看东方|何以中国:为什么说“中华文明5000年”?

何以中国?回望走过的路,绵延数千年,顺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找寻着中华文明发端于何时、发生于何地。一路上,先人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不凡,才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明?我们尝试寻找答案。   人常说,中华文明5000年。这5000从何而来呢?   考古学中,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