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收麦,是头等大事。
最近这些天,豫陕鲁徽鄂冀等地,正全力抢收麦子。之前数日,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恰逢小麦的成熟收获期。雨来得不是时候。丰收已“在望”“在田”,关键时刻,急需“龙口夺粮”。夏收夏播、抢收抢烘,种田人正夜以继日。
“十九连丰”,哪一场丰收不是“抢”出来的。去年夏收的那一茬冬小麦,在前年播种时遭遇秋汛,三分之一晚播,收获时又逢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种田人们一路奋战,悉心呵护,抢收抢种,最终实现夏粮丰收。真正应了那句话,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粮食,特别需要“时时放心不下”。对丰收,千万不能“审美疲劳”。全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收,粮食问题过关了吗?
“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是中国农业界正忙的一件大事。凸显出“1.3万亿斤”还不够,还得再上一个台阶。
为什么“还不够”?两个原因——
一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不确定性,“手中有粮”显得愈发重要。粮食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先是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后来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进贡给吴国,然后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今天,世界上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粮食,往往站在最容易受影响之列。到时候在国际市场上有钱也买不到,买到了也运不回来。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在粮食上,我们必须做到不被“卡脖子”。粮食安全的系数还得高一点,再高一点。
二是14亿多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还在提高,更高的质量,要求有更多的数量。人每天张嘴吃饭,不仅吃五谷杂粮,还要吃肉蛋奶。“一斤肉五斤粮”,粮食消费需求正发生结构性变化。像玉米,在我国的粮食产量中占了近四成,主要用途是饲料粮,最终要转化成肉蛋奶。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吃饱、吃好,还要吃出健康。
所以,自己的饭碗,必须自己把它端牢。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了三个“一起抓”: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