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黄河“几字弯”上的水和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随着九曲黄河来到“几字弯”顶部,巴彦淖尔雄姿英发,尽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当马背上响起抒情的蒙古长调,只见火红的萨日朗蔓延到天边,奔赴一场敖包相会的约定。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来到祖国北疆,走进蕴藏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的绿色传奇。

——“几”作为形状,是大自然造就的几何之美。

水的灵动,田的肥沃,正是黄河“几字弯”赠予巴彦淖尔的勃勃生机。

水叫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原为黄河故道,现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因为它的存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东进的脚步才被阻拦于包头以西。

田是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这里的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如今,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塞外粮仓”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肩负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巴彦淖尔却曾经被严重污染,乌梁素海出现8万多亩、持续近5个月的大面积黄藻。

湖水“病得不轻”,问题源头直指岸上。过度开垦、矿山开采、污水排放,使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自然之肾”俨然成为“生态之患”。

对此,总书记牵挂在心,多次谈到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污染防治问题。

在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从2018年强调“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到2019年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2021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的提法,更让在座的代表耳目一新。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保护一片湖到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如今的乌梁素海,碧水沧澜、百鸟翔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几”作为数量,是数代人传承的精神之美。

黄河“几字弯”,绿色“三北情”。

三北大地,有这样一座“绿色长城”,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跨越13个省份,东西纵横4480公里,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水灌溉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长远大计出发,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序幕。

40多年来,三北工程主攻防沙治沙,通过草方格固流沙、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种草等举措扼流沙、阻强风、挡狂沙,数千万亩沙地变为良田、果园和牧场。三北工程累计造林保存面积3200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84%。

2018年11月,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一道绿色长城,几千里生态屏障,一种执着精神,几代人接续奋斗。

在漫长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三北精神如一盏灯塔,点亮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的路。八步沙林场职工、“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塞罕坝机械林场护林员……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一双双手、一铲铲土,每一寸绿都来之不易。

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是黄土地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几”作为符号,是母亲河孕育的文明之美。

保护黄河“几字弯”,也是守护流淌着的中华文脉。

从天地玄黄中走来,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耕文明,从西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到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从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到强渡黄河的冲锋号音……黄河奔腾,中华文明也从未断流、一脉相承。

而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曾因过度开发而病得不轻。两大水系之间的秦岭,也曾遭遇严重生态破坏。

生态问题也是文化命题,更是国家进步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以长江、黄河为代表的江河战略,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坚决推动“秦岭违建”整改解决……“‘国之大者’是什么?”2020年4月,陕西考察第一站,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在总书记看来,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更是蕴藏在美丽家园诗情画意中的文化根脉。

从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黄河保护法正式生效施行,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从向世界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议,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美丽中国的壮阔画卷徐徐铺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策划:杜尚泽、余建斌

撰文:邝西曦、董丝雨

编辑:韩文鋆

校检:朱利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谢环驰,视觉:赖向东)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鉴往知来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月31日上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在这里,看见古老而奋进的中国

黄河北来,奔腾东流。这里演绎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浪漫,书写了“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的豪情,更记录下“非有神祖作主宰,乃缘人力代天工”的奋斗。 山西运城,古称“河东”,在这里孕育的文明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走过汉风唐雨,历经宋韵元风,绽放出中华...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走进一座博物馆,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运城博物馆,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

鉴往知来 | 千年古都,文韵悠远迎盛会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西安,这座文韵悠远的千年古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西安,古称长安。赫赫宗周、巍巍秦汉、泱泱盛唐……中华文明悠远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灿若星辰...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丝路古港闻新韵

涛声阵阵,徐徐闻之。中国大陆最南端,有个古县叫“徐闻”。 灯楼角前伸入海的沙洲,见证了琼州海峡和北部湾的相遇;盐场里古法晒盐的结晶,凝结了海风对海浪的思念。大浪淘沙,递角场一次次潮起潮落,回味苏东坡《别子由渡海》的百感交集;古木掩映,贵生书院浮云朝飞暮卷,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