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要闻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闻多一点|红旗渠精神永在!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0月28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

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馆

依次参观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

“红旗引领,创造奇迹”

“英雄人民,太行丰碑”

“山河巨变,实现梦想”

“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等展览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

在青年洞强调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永远震撼人心

红旗渠精神永在

这是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纪念馆(2019年7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红旗渠——

上世纪60年代

当地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

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

全长1500公里

被称为“人工天河”

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2019年7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林县(今林州市)

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

山多水少

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

在县志上

“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

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

历时近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

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红旗渠的建成

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

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红旗渠总干渠从一座村庄旁绕过(2019年7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

林县人民没有工具自己制

没有石灰自己烧

没有炸药自己造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记载了林县人

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游客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分水闸参观(2019年7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岁月流逝,精神赓续

半个多世纪以来

秉持红旗渠精神

林州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一路栉风沐雨,书写传奇

红旗渠总干渠从村庄穿过(2019年7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1年

红旗渠精神成为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记者:双瑞、韩朝阳

视觉:张爱芳、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出品

相关新闻
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并作重要讲话,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

时政现场说丨弘扬延安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考察时,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是在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为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我将来想当李时珍那样的医生...

习近平:红旗渠精神永在!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兴栋 制图丨李婷婷 编辑丨徐晓威 校对丨高少卓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新时代的“窑洞对”

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留下太多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实践。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来到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在延安时期,杨家岭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著名的“窑洞对”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习言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此行中,习近平多次谈到延安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