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内涵,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新时代系列,与您一起学习领会。
【释义】
曾巩,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在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南齐书〉目录序》是曾巩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南齐书》所写的一篇序文,体现了曾巩的史学研究价值取向。文章围绕着“良史(优秀的史官)”二字展开。曾巩认为,“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曾巩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史才三长(才、学、识)”基础上,将“良史”的标准引申为四点:明、道、智、文。其中,文、明、智相当于才、学、识,而“道”则是曾巩的发展,并被摆在核心位置。曾巩指出,“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曾巩认为,史书要阐明治国安邦的法则和规律,因此史家必须是兼具明、道、智、文的“天下之材”。他提出史家要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作用,修史要总结前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法戒”。
【解读】
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重视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中国史学深厚的优良传统。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希望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我国史学应发挥好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把对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 杨立新)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