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耸立着一处高台,两头窄,中间宽,形如柳叶,又似扁舟,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交河故城。
7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了交河故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
大地上雕刻出来的城市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正如《汉书》所载,今天的交河故城位于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百米宽的河道从台地北面分流而下,又在南面合二为一,成为城市的天然屏障。台地高出周围河床约30米,刀劈斧削,临高据险,凛然不可侵犯。
交河故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一座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城市。与大多数城市不同,整个交河的建筑依自然地势,自上而下掏挖窑洞,开掘街巷,减地为墙。房子是挖出来的,大街深嵌地下六七米,临街厚厚的生土层充当高墙。这样独特的建筑方式,既能抵挡风沙日晒,也便于抵御外界侵袭。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先民的勤劳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风沙磨砺,岁月淘洗,现今的交河故城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故城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中有笔直宽阔的中心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行走在城中,城垛、街巷、庙宇、市井、官署、作坊、民居……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虽是断壁残垣,仍依稀可辨,传递出时光的沧桑和历史的智慧。
记载丝路历史的“活化石”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透过无声的文物遗迹,往昔的繁华若隐若现。
交河是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重要中心城镇,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最早的主人是战国后期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人。汉代以来,交河扼丝路要道,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初期,这里是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繁盛时期,交河人口有1万余人,成为东西方物资交换的中转站,多元文化的汇集处。
“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社会经济、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及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流互鉴,留下丰富的印记。保留下来的城市形制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中随处可见的佛寺佛塔遗址,表现出佛教的盛行;出土的骆驼金饰,勾勒出丝路上往来交通、商旅云集的繁忙图景。
破碎的黄土,折射出悠久的城市历史,繁荣的城市风貌,融合的风土人情。正因为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古城等遗迹的存在,丝绸之路不再是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这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闪亮坐标,串联起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轨迹。
破格二次“申遗”的宝贵财富
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故城,曾一度陷入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3年,100多位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曾联合开展历时8年的保护修缮研究项目。尽管如此,由于年久失修、自然环境恶劣、文物保护人员资金紧缺、周边现代生产生活发展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交河故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挡了回来。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一处历史遗址只有一次申报机会。考虑到交河故城的特殊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格给予交河故城“留评”资格,待改善后再重新审查。
首次“申遗”失败后,交河故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文物保存状况大幅改善。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位列其中。作为案例,交河故城还写进了《新疆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白皮书。
交河故城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从交河故城到万寿岩、莫高窟、西安城墙,从《玛纳斯》到《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史诗,无不反映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吹过汉唐的风沙,流淌千年的坎儿井,赋予交河故城古老的印记;吐鲁番交河机场的升级、兰新高铁的开通,又让故城焕发新的生机。柳叶形的交河故城,如同摆渡古今的一叶扁舟,传递着沧海桑田的故事,提醒我们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统筹:崔士鑫
撰文:许晴
策划:杜尚泽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谢环驰,视觉:赖向东 毕晓洋)、资料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