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际要闻  >> 正文

心相近|助力非洲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子”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国际竹藤组织东非区域办事处执行主任比鲁克·凯贝德的办公室竹香四溢,晨光透过竹编窗帘,洒在摆着竹笔筒的办公桌上;在加纳阿散蒂省,竹匠乔治·萨尔蓬和学徒在竹林间忙碌着,将优质竹材运回工作室;在卢旺达的创业工坊里,当地青年让·尼永库鲁精心打磨雕刻技术,思考如何改进竹制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8月10日,菲基尔特·加布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里加工竹制产品。 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非洲大地上分布有不少葱茏竹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蕴藏着绿色发展的生机。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是“绿色发展行动”框架下的重要举措。

  在中非双方大力推进下,中国的竹藤品种和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种植者、手工艺者、研究员等从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竹产业在非洲大地上“拔节生长”,竹子日益成为当地民众眼中谋求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子”。目前,中非竹子中心已选址埃塞俄比亚,筹建工作正有序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际竹藤组织致力于竹藤可持续发展,成立于1997年,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我们深受鼓舞,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将为包括埃塞俄比亚在内的非洲国家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凯贝德说。

  新时代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当地人翻译成“绿色就是金子”(Green is gold),在非洲大陆引起广泛共鸣。

  加纳竹匠萨尔蓬十分认同这一理念:“对我来说,就是必须合理使用每一块竹子,在创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

  在加纳,竹子被称为“智者的木材”。受加纳传统竹艺文化熏陶,萨尔蓬20多年前就开始竹艺创作,他的工作室里满是各色竹艺品。2016年,通过国际竹藤组织,他和加纳同行到中国参加培训,不仅见识了中国竹艺大师的高超技艺,更了解到中国乡村借助竹资源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之旅让我大开眼界,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如今,萨尔蓬担任加纳国家竹藤工匠协会主席。“我希望借鉴中国竹藤产业的经验,推动加纳竹藤加速发展。”

  乌干达竹子协会主席弗拉维娅·穆纳巴曾担任乌干达环境事务国务部长,从那时起就格外关注非洲森林过度砍伐问题。多次赴华经历让她更加重视竹子作为森林木材替代物的重要价值。她也积极推动乌干达与中国达成环保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

  “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对非洲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她告诉记者,“我非常高兴看到乌中两国展开环保合作,相信这将有力带动乌干达竹产业进一步发展。”

  这是8月1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里拍摄的竹制产品。 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绿色金子”带来减贫机遇

  6年前,埃塞俄比亚妇女菲基尔特·加布雷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当地政府开设了竹编工艺培训班,给她的人生带来转机。经过培训,她不仅学会基本的竹编技巧,还幸运收到来自国际竹藤组织的邀请——“去中国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竹子加工培训”。

  如今,加布雷与几个姐妹在亚的斯亚贝巴共同经营一个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在她们勤劳的双手下,竹子变为帽子、篮子、笔筒和装饰品,带来可观收入。

  “最近几年,我们还培训了130多名本地人,主要是失业青年、妇女和残障人士。他们中多数人现在以竹子加工谋生。”加布雷的团队还被国际竹藤组织邀请到肯尼亚和乌干达分享经验。

  8月10日,菲基尔特·加布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里展示竹制产品。 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发和使用竹子的国家。在国际竹藤组织推动下,大批非洲竹藤行业从业者受邀前往中国参加培训。中方也派遣专家到非洲传授竹子种植、加工技巧。凯贝德过去15年间3次到访中国。他说,在中国和国际竹藤组织的合作推动下,目前东非地区已有上千人参加过竹产业培训活动,正在推进约15个竹子发展试点项目。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施拥军曾与同事一起深入埃塞俄比亚山区,开展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开发与实操技术培训。竹林分布在4200多米的高海拔区,多雾、缺氧,虫蛇野兽出没,条件艰苦。中国专家团队的到来,让当地民众喜出望外。

  “不少人都自发前来帮忙,同我们一起参与调查,还为我们送水送饭。”这些瞬间让施拥军至今难以忘怀。

  8月10日,菲基尔特·加布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里加工竹制产品。 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我有一个梦想:建立‘一站式’竹藤中心,供人们了解竹子知识,学习竹子种植,研究开发竹子周边产品,收藏关于竹子的文献资料。”乌干达人阿比·史蒂夫·图西梅开了一家竹子公司,对未来非洲大地上的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图西梅从小痴迷竹子,到哪里旅游都想带一棵当地竹苗回家。2018年,他自掏腰包飞到北京,参加了首届世界竹藤大会,满载而归。利用从北京带回的种子和技术,他创办公司、修建苗圃、培育竹林,还在乌干达报纸上发表文章讲述自己的中国之行,努力推广竹产业。

  随着公司开始创收,越来越多人前来“取经”。图西梅认为,竹子种植是易于推广的创业模式,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和受益。

  卢旺达青年尼永库鲁也有一个“竹之梦”。2018年,他在中国接受了两个月的竹子种植培训,掌握了制作竹制品的技艺,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回到卢旺达后,他和朋友组建团队,专门从事绿色环保的竹工艺,还积极帮助其他人种植竹子。

  “感谢中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尼永库鲁说,他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团队规模,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把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 聂祖国 许正

  8月10日,菲基尔特·加布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里展示竹制产品。 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8月10日,菲基尔特·加布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里加工竹制产品。 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8月16日,在乌干达坎帕拉,乌干达竹子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用竹子制成的有机肥料。新华社发(罗纳德·塞坎迪 摄)

  8月5日,在乌干达西部姆巴拉拉市的竹子种植园,阿比·史蒂夫·图西梅在料理竹子。新华社发(罗纳德·塞坎迪 摄)

  8月16日,在乌干达坎帕拉,乌干达竹子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竹子制品。新华社发(罗纳德·塞坎迪 摄)

  8月16日,乌干达竹子协会主席弗拉维娅·穆纳巴在坎帕拉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发(罗纳德·塞坎迪 摄)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心相近丨中非共同铸就的“友谊丰碑”

  在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郊,有一处静谧墓园。一树树盛放的洁白花朵下,一排排花岗岩墓碑整洁肃穆。   这里是援坦中国专家公墓。43岁的守墓人姆萨菲里·奥马里仔细擦拭着入口处的主墓碑。“异国青山埋忠骨,往昔峥嵘今犹酣”——碑上一字一句,印刻着一段可歌可泣的...

镜观·回响丨中非农业合作,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数十年来,中国通过粮食援助、建立农业示范中心、投资非洲农业、支持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等措施,有效推动了非洲农业发展,为非洲减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农作物品种和中国农科技术跨越山海,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一座座农业合作园区和...

携手推进现代化 中非合作“登高”“向新”“萌绿”

继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之后,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京召开。以中非合作论坛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为重要平台,中非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非洲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非洲融入全球产业链、打造新兴品牌,大幅提升在全球市场竞争力,中非合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登高:中非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

镜观·回响丨基建合作,为非洲发展打通新脉络

  基础设施建设是非洲发展的基石,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是非洲国家的普遍期待和迫切愿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下,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发展红利直接惠及非洲各国的千家万户。   近年来,非洲大地上,一大批铁路、公路、港口、电站、医院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