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际聚焦  >> 正文

西方将“新三样”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的目的何在?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西方某些机构和媒体近期炒作,中国工业制造品,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称“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

  在全球市场上,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备受青睐,人气颇高,呈现“供销两旺”的景象。兼具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的“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新突破。西方鼓吹“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明显与事实不符,打的是什么算盘?

  “产能过剩”真相如何

  中国输出的是合乎海外客户之需的先进产能,中国制造非但不过剩,还是紧俏货。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低迷及外需持续疲弱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近30%,在稳步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为中国外贸总体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分析人士认为,“新三样”是中国产业政策顺应“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共识在制造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结果,达到了降低成本、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目标。相关产业技术突破也是在中国努力应对西方转嫁经济危机或对华制裁的过程中取得的,体现了中国市场规模大、韧性强等优势。

  行业人士指出,从长远角度来看,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增长。相关领域即便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也是超越国界的行业现象,且会逐步化解。

  《南华早报》日前发表文章说,在对中国的攻击中,美国和欧盟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是极其狭隘的定义。如果各国生产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就不会有跨境贸易。

  文章举例说,美国农民生产的五分之一的产品销往中国,英特尔、超威半导体和英伟达大约20%的收入来自中国。德国汽车公司去年生产410万辆汽车,其中310万辆出口海外。

  按照这种逻辑,这些西方出口的商品,是否都应归入“产能过剩”范畴?

  西方造词居心何在

  在抹黑中国方面,西方某些人擅长造新词、带节奏。“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炮制出炉背后,无非是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发展,以不正当手段维护某些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既得利益,其实质是维护垄断地位,保护落后产能。

  这不是西方首次以“产能过剩”为由抹黑乃至打压“中国制造”。2012年,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原计划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7.6%的关税。2013年7月,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

  去年10月,欧委会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欧盟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欧盟日前已出台条例,要求海关开始登记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登记为期9个月。在欧盟贸易救济调查程序中,海关进口登记措施是日后欧委会决定是否追溯征税的前提条件之一。

  除欧盟外,美国也企图设置贸易壁垒阻挠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政府近日发布公告,将对中国制造联网汽车开展“国家安全”风险审查。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近日提议,将中国汽车进口关税提高2万美元,将关税征收范围扩大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墨西哥等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以及将美国的电动汽车补贴严格限制在符合北美自由贸易规则的汽车上。

  “新三样”之外,美方近期又准备将保护主义大棒挥向中国造船业……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尼克·马罗表示,在西方政客中有一种“日渐增长的情绪”,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国家“补贴”中国经济增长。

  《南华早报》文章认为,美国和欧盟都是国家补贴的“先锋和巨头”。如果它们践行自己宣扬的“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应当通过世贸组织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而不是自己当法官。欧美的做法损害了世贸组织的权威和信誉,也让人质疑其指控的可靠性。

  “中国制造”何以畅销

  “中国制造”畅销世界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效力的结果。中国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提升了绝大多数国家民众的生活福祉,让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受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产品在全球广受欢迎,不是依靠所谓的“不公平做法”,而是因为中国产品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中国出海的产能主要是先进产能,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的提升。

  电动汽车供应链企业、比利时材料高科技企业优美科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米德赖希表示,中国电动汽车足够好,能够吸引消费者。而美国政府发布《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电动汽车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好产品,不足以推动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当前,全球通胀压力虽有缓解,但仍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高性价比的中国商品为平抑全球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半年多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希音和Temu高居欧美应用程序下载前列。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和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出色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为中国商品赢得众多西方消费者的青睐。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中国产品让消费者受益,中国企业也为当地产业转型作出贡献。泰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素拉蓬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让泰国民众以可接受的价格开上电动车,这是中国车企和品牌在泰国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说,中国车企近年来加速进入泰国市场,促进了泰国汽车产业发展转型,拉动了投资和就业,带动了泰国经济发展。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原则,阻碍市场自由贸易,冲击全球贸易环境,引发广泛担忧。针对欧盟要求海关登记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欧盟中国商会日前回应说,对欧方此举表示失望,对欧方未来可能的追溯措施表示担忧。欧盟中国商会认为,欧盟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数量增加反映了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增长,也体现了中国车企仍愿深耕欧洲市场的信心与决心。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对产业合作持开放态度,有关国家也应持开放心态,与中国合作共赢,而不是坚持“你输我赢”,最后反而造成两败俱伤。(新华社记者 俞懋峰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福建省锂电池出口前两月全国第一

台海网3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通讯员 李昊钦)随着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步伐加快,锂电池出口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厦门海关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福建省锂电池出口170.95亿元,居全国首位。民营企业是福建省锂电池出口的“主力军”,出口160.77亿元,占锂电池出口总额的94%。“欧洲是我们出口最主要的市场,1-2月我们锂电池出口1.62亿元,其中出口欧...

工信部:2023年中国锂电池行业总产值超1.4万亿元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吉瓦时),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电池环节,2023年1—12月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

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安全技术指南发布

近日,厦门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和厦门市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印发《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这是全国首个针对储能集装箱的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将有效防范和降低海上运输安全风险,为厦门口岸储能集装箱海运规范出口提供专业指导。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集装箱作为新型的储能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相关产品的出口需求不断增多。不过...

锂电池新能源客车乘散货船出海

台海网1月1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通讯员 林昕昀)昨天下午,30辆锂电池纯电动客车在厦门东渡现代码头陆续吊装上中国香港籍散货船“含和”(HAN HE)轮,将运往“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港口阿联酋杰拜阿里港。这是今年厦门首批使用散货船海运出口的锂电池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带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新动能。作为福建省乃至...

2024年,全球通胀能恢复正常吗?

今年年初,受通胀压力和经济发展前景黯淡等因素影响,欧洲民众对消费普遍持谨慎态度。图为在德国法兰克福“小市场大厅”,一名摊主为顾客挑选水果。新华社记者 张 帆摄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2024年通胀将恢复正常。专家分析,该论断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