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难消
对于美联储最新举措能否将美国通胀率降低至2%的目标水平,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表示质疑。拉赫曼告诉新华社记者,即便宣布加快缩减购债规模,美联储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依然宽松,经通胀调整的美国实际利率水平仍为负值。
11月26日,顾客在美国纽约一家一元树折扣杂货店购物。(新华社记者王迎 摄)
拉赫曼指出,美国通胀上升受一系列因素驱动,包括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严重的供应链瓶颈和物流运输问题,以及国际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等。他认为,通胀压力不大可能很快缓解。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到明年年底美国核心通胀率仍将达到2.7%,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高通胀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
令人担忧的是,物价上涨持续时间越长,通胀预期改变的可能性越大,进而推动物价加速上涨。
斯旺克认为,美联储决定更快“缩表”,相当于给美国经济“松油门”,同时在为下一步“踩刹车”、即加息做准备。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利率预测显示,美联储官员预计明年至少有一次加息,且多数人倾向于明年加息3次。
拉赫曼指出,鲍威尔已明确表示美联储将在结束购债计划后才考虑加息,意味着加息决定最早将于明年4月作出。高盛集团经济学家预测,美联储将从明年6月开始加息,随后在9月和12月继续加息。
值得警惕的是,美联储加息将推动美元走强和全球融资成本上升,给新兴市场造成压力。拉赫曼指出,对于明年美国利率水平上升的预期已导致流入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逐渐减少,如果美联储加息步伐快于市场预期,国际资本将加速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那些拥有较高债务水平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协会最新数据显示,阿根廷、巴西和土耳其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已遭受资本外流的不利影响。(来源:新华社 记者高攀 许缘 熊茂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