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快绿色能源转型。自今年年初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而煤炭价格也屡创新高,油气供应短缺。一些舆论开始反思新能源的弊端,比如破坏环境,发电不稳定,成本高等。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发展新能源无疑是为了保护环境。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成本高的确是缺点,但新能源不应该为能源短缺负责。就全球而言,目前新能源占比很小,不足以影响能源大局。比如说,中国是新能源装机大国,但风电、光伏在当前电力结构中占比仍比较小(9%左右),影响力相对有限,因此新能源的局限性不可能是造成此轮缺电和限电的主要原因。
全球经济逐步从新冠疫情中复苏,整体能源需求增长很快,而供应相比之下却较为乏力,造成上述局面的因素很多,大体包括复工复产、物流限制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等等,能源供需短期内无法取得很好的平衡。就全球而言,短缺是相对的,因为欧佩克目前仍然在限制石油产量。当前全球油价、天然气价格的定价权在国际市场,随着全球油价、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也会直接给我国的油价、天然气价格带来影响。
就国内而言,8月以来,广东、江苏、辽宁和黑龙江等多省相继出台各类限电限产措施,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一时成为焦点话题。国内的“限电”也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与造成国际上目前能源短缺的背景其实也差不多,主要是需求增长太快,供给跟不上,导致能源系统不平衡。
对中国缺电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给相对不足,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疫情影响下国内工业生产的加速复苏(包括外贸订单)带来了比较大的电力需求增长。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8%,给近年来习惯性应对温和性电力增长的地方电网的电力调配带来严峻挑战。其次,由于煤价高涨的问题,导致发电厂发电积极性不高,煤电系统出力不足。从煤电装机总量上来看,今年的煤电利用小时数应该在4500小时左右,因此就全国而言电力装机实际上是够用的。今年中国电力供应结构中煤电占70%以上;另一方面,电力消费结构中工业用电占70%,两个70%叠加到一起,对电力供需影响非常大。
因此,解决这一轮电力供应短缺的主要工作应该从两个70%入手,从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用力。近日政府采取了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为解决煤电企业成本上升问题,发改委出台了电力市场价格改革的相关措施,同时增加内蒙、山西等地的煤炭产能等。也就是说,供给侧通过鼓励煤炭供给及提高电价,鼓励煤电出力。当然,提高电力系统调配能力,以及保证煤炭运输体系顺畅也同样重要。
从需求侧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重大电价改革举措,朝电力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主要体现在对高耗能行业(重工业)电价上涨不设限。目前高耗能行业大概占了约45%的用电量,由于其对电价很敏感,如果电价涨上去,会抑制电力需求,对煤的需求也就会跟着下降,可以比较快速地使电力供需达到平衡。
目前政府针对缺电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及时有效的,下一步要看现实中政策如何执行。以往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电价可以大幅度下降,但随后涨价又很快。所以新的电价政策如何进一步落实,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林伯强 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