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按】
前段时间,联合国迎来7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多国领导人发表了讲话。毫无疑问,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体系依然是世界多边主义外交的重要舞台。
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鼓吹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严重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本应让世界更加团结一致应对病毒挑战,但事实是有的国家甩锅、拆台,让全球抗疫举步维艰。
怎么理解“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性问题?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展开了一番对谈。
郑永年(图源:网络)
1、侠客岛:国际组织是近代产物。在联合国成立之前还有“国际联盟”(下称“国联”)。对比一战后成立的国联,您如何评价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
郑永年:成立国联的初衷是好的,当时国际纠纷太多了。从历史看,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从欧洲产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主权国家间的战争。在国际政治中,主权政府是最高政治实体,不存在高于主权国家之上的权威。为了协调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达到遏制战争、实现和平的目的,国际联盟、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为什么国联没有运作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时国联内部没有民主公平。大国(战胜国)往往起主导作用,小国则是依附大国“搭便车”。国联解决不了初衷和实效之间的矛盾,最终成了帝国主义的工具。加上国联内部列强间的矛盾,注定了它的消亡不可避免。
二战后联合国取代国联,相对而言,联合国是一个开放型组织。国联主要成员是西方列强,联合国的包容性更好一些,包括二战后独立的国家也不断被吸纳进来,目前已有200多个成员国。虽然联合国内部还是有大国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机制(比如安理会等),一定程度上也在公正性原则和国际现实间有所妥协,但联合国机制上的民主性、公平性相对较好。
联合国总部大楼(图源:网络)
2、侠客岛:此前美国退出了一些联合国下属机构,比如教科文组织、人权理事会等。一位曾在教科文组织长期工作的岛友告诉我们,美国经常对该机构表达不满,觉得自己虽是第一大国,但话语权不够,机构中的一些小国联合起来,美国也左右不了。您怎么看?
郑永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联合国体系内扮演着主导角色。衡量大国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能提供多少国际公共产品。
但大国本身的地位不是固定的,国家间均衡状态也是动态调整的,这跟各国国力消长有关。比如在联合国早期,欧洲国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日本,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不同国家角色的相对变化能否及时体现在联合国体系内?这就涉及所谓“联合国体系改革”的问题。
作为主导者的美国,对这种变化满意吗?我们看到,美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在下降,包括拖欠联合国会费,不愿意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上出力(气候变化、控制疫情等),但美国作为主导者,并不愿意放弃自身的位置。理论上,美国承担着联合国体系内最大的责任,但其现有能力与此已不相匹配。
2018年6月,美国官员宣布,美国将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图源:新华社
3、侠客岛:所以有些人担心,美国对现有联合国体系的不满,会使其不断架空该体系,甚至另建一个国际组织。
郑永年:重起炉灶的代价很大。虽然美国对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不满意,但大部分西方国家不这样看。
应该说,联合国是很成功的,尽管内部有很多争执。75年来,地区性、零星的战争没有断过,但是大的战争没有发生过。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维持和平、协调各方。包括维和部队、世界银行、WTO、世卫组织等,都是联合国体系的一部分,起到了很大作用。
现在世界的共识是联合国应该存在,也应该改革,但不是推翻现有联合国体系。
问题是,美国内部民粹主义、超级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深刻影响了国际体系。美国不仅在联合国体系内退群,就连美国自己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双边或多边同盟关系都要伸手破坏。美国若真的放弃现有国际体系另起炉灶,还能保持领导地位吗?
美国在二战后成为国际社会的“天然领袖”,是因为当时欧洲列强打得不可开交,元气大伤。二战后,美国是被“邀请”来做世界领袖的。想象一下,如果今天的美国要架空现有体系,还会有其他国家邀请美国当世界领袖吗?法国都说要组建“欧洲军”了,只要美国稍微理性一点,就会对此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美国现在很“愤怒”,认为国际体系的问题是中美之争,比如在疫情中把世卫组织说成被中国“绑架”“收买”,这很没道理。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里的地位,取决于该国作出多少贡献、提供多少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提供的产品多了,在体系内的地位自然会上升。
此外,美国还觉得自己不该跟“小国”一样只有一票,应该有更大话语权。这是国际体系实际运作和国家实力原则的矛盾,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选举中,穷人和富人都只能投一票。但如果联合国体系变成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这个体系就回到国联的老路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