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阜城县生产的工艺玻璃制品,产品远销德国、法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改革开放40年,如果要用国人的切身感受来度量,恐怕没有比买卖更直接的了。
改革开放初期,凭票供应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自由买卖才刚开始为人们所熟悉,买进口货更是让普通人遥不可及;彼时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留下太多足迹。2018年的今天,买和卖几乎已经没有时空界限,不仅是工业制品,生鲜时蔬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全球抵达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自中国的“制造”和“智造”则飞向世界,服务着遍布五大洲的异国家庭。
40年间,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世界市场”,在全球买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放初期的“稀罕”
——“那会儿中国的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太多声音和足迹”
改革开放之初的买卖情形,如今已要借由年龄稍长者的记忆才能还原。
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到供销社排队凭票采购的情景还未远去,自由流通的商品市场刚刚起步,进口货是了不得的新鲜物。多数人对进口货的记忆还停留在“古巴糖”和“伊拉克枣”上。年过七旬的北京市民李老记得,“虽然口感真的谈不上有多好,但毕竟是进口货,而且物质匮乏年代,能吃到国外的东西很不容易了。我们家都用来款待客人,或者给孕妇补身体”。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不仅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渐渐丰盈,也吹来了更多舶来品。1979年1月,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此后,惠普、通用、东芝、夏普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当时家里买的第一件进口商品就是夏普的电视,还是找单位跟商店做担保每月扣工资才买到的。”北京市民崔建国回忆说,“这些进口商品在那时候太稀罕了,家里买了彩电后,街坊邻居都来看,来观摩电视的比看电视节目的人还多。”
那时想买进口货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不仅要到指定商店,还要通过侨汇券等票券购买。天津、深圳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买卖进口货的洋货市场,例如深圳沙头角就有一条中英街买卖进口商品。“去一次很不容易,还要办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所以我们每次都带很多东西回来。”深圳本土居民李女士介绍说,如果有亲戚在海外或是当海员的,也会托他们带进口商品回来。
在不少城市设立的友谊商店则是风光无两的“时尚地标”,电冰箱、电视机等进口商品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上海市民王晖还记得,80年代末亲戚回来探亲要先去中行把美元兑换成外汇券,借着亲戚回来的机会,他们普通市民也能去友谊商店体验一把购物。“记得那时候用500元的外汇券,买了一台市面上极难见到的原装日立彩色电视机。”这台彩电的市场价1800多元,差不多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收入。
从早期的糖果点心、汽水到彩电、冰箱、电话等家用小电器,再到后来的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进口商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稀缺的代名词。而中国的出口,在改革开放初期也以初级产品为主。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不足今天的千分之二。“那会儿中国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太多声音和足迹。”市民崔建国说。
“世界工厂”的成绩
——“不管华人还是当地朋友,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中国产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出口日益繁荣,中国产品走向了世界舞台。
“展览馆内从机械、纺织、五金矿产到轻工、粮油和土产畜产,充满浓厚的贸易气氛。整个布局,都是为出口服务的。”《人民日报》对1979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报道中这样写道。
增加出口,搞好外贸,这是改革开放之后许多行业的目标。然而资料显示,当时出口额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3%,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农、副、轻工产品、工矿原料和初级加工品,数量大、技术低、收汇少。
经过几十年发展,情况已经发生巨变。
总量跃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到2017年,中国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
结构变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到201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5.2%和94.8%。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之后,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