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陈圣源 丁雨晴 青木 本报记者 曹思琦】编者的话:“我认为美国患有一种病,那就是制裁成瘾”,8月19日,伊朗外长扎里夫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如是说。不止扎里夫,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也在8月10日表示:“美国必须戒除对制裁和欺凌的迷恋。”虽然两位外长说出这样的话事出有因——伊土两国是最新一批遭美国制裁的国家,但拥有全球最强大军事力量的美国除有好战的名声外,的确也以爱好制裁他国闻名。就在美国时间21日,华盛顿一天两次宣布对俄罗斯制裁。动用制裁手段施压他国,美国有其优势,也有历史可循。更重要的是,在特朗普上任之后,美国政府对制裁手段的使用愈益频繁,可以说贯彻了“把制裁进行到底”。
纷纷上榜——黑名单“不断拉长”
2012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市中心一座剧场里,座无虚席,观众们在欣赏话剧《一小时十八分钟》。它讲述一名俄罗斯律师揭露一起俄官员腐败案后,人生最后几个月在监狱里痛苦挣扎并死去的故事。这部话剧连续上演了三周。
次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制裁俄罗斯“问题官员”的法案,即拒绝向他们发放入境签证,冻结这些人在美国的资产。这个法案叫《马格尼茨基法案》,而马格尼茨基正是话剧中那名俄罗斯律师的名字。4年后,美国将该法案扩展为《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华盛顿据此针对任何一国被其认定为贪污和违反人权的公民进行制裁。
因一名俄律师而起的法案,只是美国庞大制裁网络的冰山一角。仅今年8月,美国政府就启动多项搅动国际政坛的制裁:月初,美国对土耳其政府两名高官实施制裁,几天后宣布对土钢铝产品征收制裁性关税;7日,美国恢复对伊朗实施制裁。至于俄罗斯,华盛顿已接连宣布新制裁措施和计划。此外,美财政部于15日宣布对三家来自中国、俄罗斯的公司进行制裁,17日宣布对4名缅甸军部和边防司令等进行制裁。
制裁,通常指经济制裁,近十几年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少国家都使用过,而美国是使用这一手段最频繁的国家。美国政府和学界对“经济制裁”这一词汇的使用比较谨慎,美外交学会将其定义为“为达成外交和安全目的而撤除贸易金融关系”。但美国媒体的使用要宽松得多,例如有媒体将美国对中国产品加收关税形容为制裁。当然,此前美国对中兴公司发布禁令也被称作制裁。
美国对外制裁手段多种多样,按制裁对象可分为对一国的整体制裁,也有专门针对某国企业、个人、组织的制裁。若按制裁内容分,经济制裁包括禁止入境、冻结或限制资产、限制贸易、贸易禁运等。《环球时报》记者登录美国财政部网站看到,目前该网站列有28个制裁项目,其中有巴尔干国家相关制裁,对白俄罗斯、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古巴、刚果民主共和国相关制裁,以及伊朗制裁、伊拉克相关制裁、黎巴嫩相关制裁、利比亚制裁、朝鲜制裁、索马里制裁、苏丹和达尔富尔制裁、南苏丹相关制裁、叙利亚制裁、乌克兰和俄罗斯相关制裁、委内瑞拉相关制裁、也门相关制裁、津巴布韦制裁等。
在这些制裁中,力度和对象有很大差异。对于古巴、朝鲜、伊朗等国,美国的制裁更为全面。以古巴为例,美国对古巴的全面禁运长达半个多世纪,2015年美古恢复外交关系后,并未解除对古禁运、旅游限制等制裁。虽然美国公司可向当局申请出口许可,但货品结算必须以现金进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进一步收紧了对国民前往古巴的限制。
另外一些制裁更有针对性。通常,美国会根据外交目的,对一国政府、军队以及相关方进行目标明确的制裁,美国财政部与国务院会协作制定“特别指定国民”(SDN)名单。例如对巴尔干国家相关制裁,仅在SDN名单上列出的人员会被制裁。
美国一些制裁因事件而设立,比如前文提到的马格尼茨基法案。类似的还有反毒品走私制裁、网络相关制裁、反恐制裁、不扩散制裁、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钻石交易制裁、跨国犯罪组织制裁等。网络相关制裁包括美国对俄罗斯通过网络干涉美国选举进行制裁,不扩散制裁则是对朝鲜、伊朗、叙利亚境内的多个组织进行的制裁。
除了前述国家,美国众议院于7月25日通过《柬埔寨民主法案》,提议制裁柬首相洪森及其16名亲信。去年底,美国对柬部分官员施加“入境禁令”,今年3月宣布终止对柬援助,6月对负责洪森安全的一名人员实施金融制裁。7月3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考虑进一步限制柬官员和公民访问美国。
美国还对世界其他国家实施次级制裁,即对未列入制裁名单的他国企业实施制裁。美国威胁与伊朗进行合作和贸易的所有国家,让欧洲恼火就是一例。正因为如此,德国新闻电视台直言:“美国制裁名单不断拉长,不仅包括大批新兴国家,也有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