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17年1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印度士兵参加共和国日阅兵仪式。(图源:参考消息网)
进入2018年,印度外交的“东进”步伐在进一步加快。1月4日至8日,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开始了2018年的首次出访,分别对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进行访问。随后,印度外交部1月10日正式宣布,为庆祝印度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印度总理莫迪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在1月25日举行纪念性峰会,并邀请东盟10国领导人将作为印度共和国日的主宾,观看1月26日举行的阅兵式。
东盟10国领导人的共同出席,无疑让印度的外交“特有面子”。加上1月22日至23日莫迪将首次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做主旨发言,更让莫迪政府陶醉于所追求的“领导型大国”的梦中。印度目前的国际环境可以说是冷战以来最好的,以至于印度外交“左右逢源”。2017年11月12日,美日印澳四国在中断十年后重启了四方安全对话。12月的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印日澳三边会晤、印澳2+2会晤机制启动都能看到印度在大国关系中“纵横捭阖”。
冷战后,印度一直寻求加大在亚太的存在。自1992年印度总理拉奥提出“东看政策”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印度已经深度地融入亚太的发展之中。1996年印度加入东盟地区论坛,2002年开始建立东盟-印度领导人峰会机制,2003年启动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谈判(2010年最终启动)。如今,印度已经是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等机制中的主要成员。印度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量,也由1992年的20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587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印度第四大贸易伙伴,占印度贸易总量的10.2%,而印度也跃升为东盟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正是在双边关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2014年11月13日印度总理莫迪参加第9次东亚峰会致辞时,正式提出要将印度的“东看”政策转变为“东进”政策。东进的核心是“三个C”,即商业(Commerce)、联通(Connectivity)与文化(Culture)。而印度尤为关心的是,同东盟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海岸监测、提升东盟国家的离岸巡逻能力,以及提升海域感知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诉求,印度和新加坡在2017年11月签署了两国海军双边合作协议,允许印度海军到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进行后勤补给。
印度的“东进”,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欢迎,因为这恰好契合了部分东盟国家引入外部力量的诉求。以越南为例。越南一直以来都在寻求外部力量介入南海问题,印度则正好“投其所好”。2006年越南将南海争议区内的128区块(部分位于九段线以内)给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ONGC Videsh进行勘探开采。由于海床太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原打算2012年退出。但是,越南多次采取免费延长开采合同的方法来拉住印度。2017年7月初,越南又一次性给ONGC Videsh延期两年的开采合同,以至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的高管都称,这是战略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因为128区块的石油开采风险高且收益不大。2018年1月9号越南驻印度大使孙生成(Ton Sinh Thanh)更是公开表示,“越方欢迎印度在南海越专属经济区进行油气田投资,并随时欢迎印度海军军舰访问越港口”。对此,1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应称,“中方对周边有关国家发展相互关系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有关方面借机侵害中方在南海的正当权益,损害地区的和平稳定。”
不得不提的是,东盟在当前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同样倍感焦虑,因此呼唤其他大国的深度参与。自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政策和推行TPP以来,亚太地区架构的“东盟中心”就面临着解体的可能。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南海争议问题都使东盟内部的团结在逐步削弱,更加上新近美日印澳提出“印太战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都有可能使得东盟在新的地区架构中重要性被消解。
真可谓,东盟的“玻璃心”遭遇了印度的东进“雄心”,才有了东盟10国领导人将集体出席印度阅兵的“盛大场面”。
(林民旺,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