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蒙内铁路移交仪式。 中新社记者 宋方灿 摄
中国企业在非洲做的事 连外国人都疯狂打Call
岁末年初,新华社记者梳理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2017年在建或完工的部分中国与非洲重大合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在肯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南非等21个国家,共39个重大合作项目,涵盖铁路、公路、港口和水电站等17类。
当地人及外国人如何看待这些中非合作项目?在新华社的推特和脸谱上,不少网友在项目报道文章里留言。姆纳瓦·阿齐亚兹称赞中国“实实在在改变世界”;埃勒·法乌兹·法尔丹说,“代表我们非洲感谢中国,我相信有一天中国会成为世界领导者”;加雷思·戴维斯甚至调侃说,“来威尔士吧,教教他们怎么做”。
采访当地官员、学者、民众和项目方后,记者总结出中非重大合作项目几大特点。
【中国质量 中国标准】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非洲做项目是“撒钱”。但实际上,中国在非项目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拉姆港完全由肯尼亚政府出资,马达加斯加9号国道修复项目由非洲发展银行、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马政府联合出资,卢旺达基加利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由中国提供优惠贷款,加纳打井供水项目由中国援助等。总之,项目资金来源多种多样,中国企业正凭实力进军非洲。
质量硬、工期短,是中国基建企业在非洲打拼的“杀手锏”。为获得肯尼亚拉姆港承建权,中国交建从17家通过资格预审的国际公司中脱颖而出。在竞标马达加斯加9号国道修复项目时,中铁十八局在竞标中一举击败了法国老牌公司。
随着中国企业走进非洲,越来越多国家接受“中国标准”。2017年5月31日通车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由中国路桥承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装备、技术和管理,开启中国铁路全产业链境外合作的新模式。
预计于2018年5月竣工通车的坎帕拉至恩德培高速公路,由中国交建负责设计施工,是乌干达第一条收费高速公路、第一条设计建设均采用中国规范和标准的高速公路。
过去,在非中国企业常形容自己“赚个辛苦钱”“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部分担任承包商,做的活儿最苦最累,项目建成即走,将后续运营收益拱手让人。
时至今日,这一情况在慢慢改变,中国企业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安哥拉总统若昂·洛伦索去年9月上任后制定新的国家发展规划,邀请中资企业参与咨询,葛洲坝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新建成的蒙内铁路和阿布贾城铁等项目,中国企业不再建成移交即走,而是“建营一体化”,签订后续运营合同,既防止中资项目“交钥匙”后运营不善,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创造新盈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