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伊朗骚乱对伊斯兰体制稳定性的冲击有限,因为鲁哈尼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具有较为雄厚的民意基础。伊斯兰革命卫队是伊斯兰体制的受益者,是维护伊斯兰体制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伊斯兰体制忠诚如故。此次伊朗骚乱可能是伊朗未来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正如鲁哈尼所说的,这些抗议是伊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契机。
外交方向:政策内敛但难以妥协
在外交方面,伊朗在中东地区与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展开对抗,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也门胡塞武装和黎巴嫩真主党。这一政策虽有利于增强伊朗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但在邻国投入巨大资源,影响了伊朗自身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特朗普上台后,一方面加强美沙特关系、美以关系,遏制伊朗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并不断挑拨沙特和伊朗的矛盾,进一步恶化了伊朗的生存环境。伊朗与沙特等国关系恶化也导致地区经贸循环不畅,使伊朗靠融入区域经济带动内部发展举步维艰。此次骚乱之后,鲁哈尼政府的关注点会有所内敛,但面对来自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外部压力,伊朗没有妥协的空间,不得不应对。
政策走向:做强经济与防范渗透
鲁哈尼政府的发展面临外部和内部两大阻力。首先是外部美国的压力。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政策趋于强硬,以及伊朗与沙特、以色列国家关系恶化,外部压力增大。其次是内部发展的阻力。经济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招商引资就要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就要与国际接轨。接轨意味着要加强与地区和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还要打破伊斯兰革命卫队和国企对经济命脉的绝对控制。
伊朗人口、市场规模有限,经济结构又过于倚重石油资源,内政与外交,经济与安全存在很强的互动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鲁哈尼还应把外交选作打破困局并做强经济的突破口,改善与外部的关系,解除外部的经济封锁。
此次示威的根本点是民生。为应对民众的不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伊朗政府一方面将把政策关注点更多地转向经济发展和民生。鲁哈尼会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平息示威潮,后续或会适当调整内外政策,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改革派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大对美国、沙特、以色列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渗透的防范,例如,伊朗国立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人纳维德•阿德姆(Mehdi Navid-Adham)对国家电视台表示,“政府和私人小学把英文教学列为正式课程将违反法律与条规。”在外交方面,伊朗可能适当调整外交政策,采取比较灵活务实的姿态,在地区问题上相对收缩,伺机缓和与沙特的关系,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积极争取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为国内的发展而改善外部环境。
(潜旭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