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减排行动三十年持续发力
臭氧层正逐步恢复
资料图:墨西哥发布臭氧水平第二高级别警报。
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几天前,环保部召开《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纪念大会,李克强总理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
保护臭氧层为何如此受到全球普遍重视?全球采取的行动是否收到成效?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身在高空,成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保护伞
夏秋光照强烈,“臭氧”成为热门词汇。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王维和表示,臭氧是大气中自然存在的微量气体,仅占大气体积的百万分之三左右。臭氧在距地面20—25公里附近浓度最高,形成所谓“臭氧层”。
“说臭氧‘在天是佛’,是因为臭氧层称得上地球生命系统的保护伞,如果没有它吸收太阳辐射,强烈的短波太阳紫外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白内障等的发生率,并危害农作物及生态系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向东这样告诉记者。
郑向东说,臭氧层并非一成不变。以北半球为例,冬、春季变厚,夏、秋季变薄,火山爆发或太阳活动也会影响臭氧层厚度。但臭氧层从1970年左右开始的变薄趋势,则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有关。
王维和表示,无论是平流层中臭氧的减少还是近地面大气环境中臭氧的增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和10年前相比下降了30%—40%,之后每年春季在南极大陆上空都出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
制冷剂氟利昂类物质,工业生产和使用的氯氟碳化合物、哈龙等是臭氧层的最大敌人,它们直接导致了南极臭氧层的急剧消耗。由于这些物质具有很长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控制生产和排放,臭氧层的消耗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遏制。而“保护伞”一旦出问题,不仅对地球构成严重威胁,也会破坏气候平衡,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