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聚焦  >> 正文

专家详解中国空间站未来开展的重点科学与应用研究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华社上海1月13日电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将在今后10年至15年的运营中开展千余项研究。13日在沪召开的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科学与应用进展情况介绍会上,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国空间站未来开展的重点科学与应用研究。

  中国空间站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近地空间研究设施。据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应用发展室副主任巴金介绍,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将持续深化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及转化、生命生态、生命起源研究,重点部署哺乳动物太空孕育、密闭生命生态等方向,进一步揭示和认识空间环境对生命各层次的影响机制和响应变化规律,并在先进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在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中国空间站将持续开展金属和合金微观组织及宏观性能调控机理研究,掌握空间晶体成核机制及生长规律,指导地面材料制备。加强多相流体流动与传热应用研究,探索非平衡系统的科学本质与规律,促进智能制造、特殊功能流体等前沿技术发展。揭示微重力点火、火焰传播和熄灭的本质规律,促进高效低碳燃烧、动力系统性能提升等关键问题解决,为先进动力和高效清洁能源开发提供支撑。

  在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领域,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有望在暗能量本质和暗物质性质等宇宙学基本问题、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近邻星系等方向取得国际重大成果。高能宇宙辐射探测(HERD)、伽马射线偏振仪II(POLAR-2)围绕暗物质搜寻、宇宙线起源、极端天体演化等重要科学前沿问题有望取得突破。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中国空间站将重点面向近地空间、地月空间、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与在轨服务等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开展前瞻性空间应用项目、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在空间信息及精密测量新技术、在轨制造与建造技术、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技术等方面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空间站的拓展应用能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喻菲)

相关新闻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人类,终将走出地球母亲的怀抱,投向无垠太空。   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日前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集中回应社会各界对中国空间站建设发展的关切期待。其中,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系列科技项目尤其引人瞩目。...

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工作总结”来了 成果一览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4年12月30日,在即将迎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后续将根据实施进展...

上天了!福建学子画作亮相中国空间站

近日,第四届“天宫画展”在中国空间站、北京、澳门三地同步开展,75幅青少年绘画作品从近2万幅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亮相“天宫”。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对其进行了在轨展示和介绍。其中,南安市周厝小学三年(3)班陈晏睿同学的作品《致敬开路先锋——铁道兵》获得展示。 陈晏睿的作品在天宫展示 本届画展的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陈晏睿的创作灵感源...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入驻“天宫”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随...

“月壤砖”竟然是榫卯结构?它们为什么要去太空?

  “月壤砖”竟然是榫卯结构?   模拟“月壤砖”,通过模仿真实月壤的成分烧结形成   不久后,“月壤砖”即将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飞向中国空间站,到太空去做暴露实验。“月壤砖”比普通混凝土砖坚硬得多,未来可能用于在月球盖房子,“月壤砖”跟普通砖到底有哪些不同?它们为什么要去太空?   “月壤砖”不是普通的“砖”   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用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