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聚焦  >> 正文

“玉米团长”赵久然:将好玉米种到全国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北京7月5日电 题:“玉米团长”赵久然:将好玉米种到全国

  眼下,在位于北京通州于家务乡的国际种业园育种基地,数以万计的玉米育种材料正茁壮成长着,有的刚出苗,有的已开始吐丝散粉,还有的已结出果实。

  这些都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最挂心的“宝贝”。今年62岁的赵久然,自198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与玉米结缘,至今已与其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现在同行和玉米农户们都亲切称他为“玉米团长”,他的微信名也是这个名字。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玉米,在赵久然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玉米是全球和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用途广泛,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饲料保障都至关重要”。在从事玉米研究数十年的时间里,赵久然带领团队育成推广国审玉米新品种200多个,累计种植5亿亩以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赵久然很淡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能使亿万农民增产增收,这是令我欣慰的事”。

赵久然(左)在田间做科研。受访者供图

  1962年,赵久然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区熊儿寨乡,从小经常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当时粮食产量比较低,他便产生了一个朴素的心愿,让农作物大幅增产。

  1986年,赵久然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不久后,他主动提出到玉米主产区的延庆下乡蹲点搞科研。在6年的蹲点实践中,赵久然切身感受到种子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有了好种子再加上良种良法配套就能够显著增产。那时他就决心做好两件事,一是培育好种子,二是研究快速识别真假种子的技术。

  回到单位后,赵久然开始投身于玉米育种研究。1997年,院里成立玉米研究中心,他任主任。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和几亩试验田,经费也很拮据。他和团队成员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田里搞研究,靠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自我造血”,不断培育出优良品种,让“京字头”玉米种遍全国各地。

  当被问及令他自豪的玉米品种时,赵久然说出了一长串品种名字,其中排在头位的便是“京科968”。为了选育该品种,赵久然和团队用了十年时间,“选育一个好品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培育出好的亲本自交系,再组配出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通过不同条件下的测试和筛选,还要考虑面对的播种条件、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

  当前,“京科968”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种植,仅在通辽市,每年的播种面积就达到上千万亩。赵久然在通辽可谓是家喻户晓,每当到通辽田间地头,当地农民经常一眼便能认出赵久然并要合影留念。“我也体验了被‘追星’的感觉。”赵久然开玩笑说道。

  在京郊和全国许多地方,赵久然带领团队育成的另一优秀品种“农科糯336”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这是新培育出的鲜食玉米品种,能在一个果穗上实现甜、糯兼得,一经问世便深受消费者喜爱。

  未来,赵久然还将继续培育出更多好种植、口味好、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从最初的追求吃饱,到吃好,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吃健康。人民群众对玉米的更高需求,便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赵久然说。

赵久然在田间做科研。受访者供图

  赵久然不仅研究好种子,还致力于利用技术手段鉴别假种子。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已储存10万多个玉米品种的分子信息,实现玉米品种分子“身份证”大数据信息化管理,为玉米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农民权益维护等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谈到当下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手段,赵久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很多育种工作就在运用全基因组选择和多组学的大数据理念,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非常有力的助手,我们正研究如何更好把它用到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科技在进步,我们也得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学习,用好前沿技术为我们的育种科研服务”。

  赵久然透露,经过前期的研究和积累,当前他带领团队正在培育一些能增产的新品种,预计再有两年就能够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玉米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党员,能够立足农业科技创新岗位,不断培育玉米良种,让亿万农民增产增收,我感到非常幸运和光荣。”赵久然说。(来源:中新网 记者吕少威)

相关新闻
2024两岸青年峰会在北京开幕

中新社北京7月3日电 由国务院台办、教育部、全国青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两岸青年峰会3日在北京开幕,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约600人出席开幕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开幕式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关爱青年成长,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北京与台湾联系密切,京台各领域交...

以球为媒促交流 京台青年篮球友谊赛开幕

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 “跃动京台 青出于篮”2024京台青年篮球友谊赛7月1日在北京开幕。8支参赛球队开启为期2天的循环赛,以确定最终名次。   据介绍,参与本次友谊赛的球队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城青年、在京台青和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台湾义守大...

两岸逾四十名青年在北京和天津开展文化研习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7月1日,2024年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京津分营暨第十届京台文化研习营在北京台湾会馆开营。逾四十名来自北京、台湾、贵州等地的青年将在北京、天津开展文化研习活动。   开营式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会主委陈军致辞时表示,大陆将持续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更好条件、更多机遇。希望两岸青年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维护国家...

北京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以面试等形式选拔招生

《北京市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公布。该方案指出,严禁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各类竞赛证书、社会培训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评测、接收简历等形式选拔学生。   该方案提到,严禁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以培训班、校园开放日、夏令营等形式提前招生或选拔学生。严禁任何学校以实验班、特色班、...

台湾青年谈艺术创作:平视世界 深入生活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如何让作品从大地上生长出来、走入民众生活,十分重要;经常往来两岸的青年还多了一份责任,如何让作品成为台湾民众看大陆的一扇窗,同样需要努力。”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两岸艺术交流活动上,华侨大学台湾教师张立本如此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