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聚焦  >> 正文

吃了“聪明药”变学霸?高考临近,多地警方提醒……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近日,福建福州、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地公安相继发布提醒,中、高考临近,家长和考生应警惕“聪明药”。

  据“福州公安”微信公众号介绍,所谓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阿德拉等,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等特性。部分人群宣传这些药品能够“提高记忆力”“提高成绩”。

  利他林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与阿德拉的主要成分苯丙胺被列入一类精神管制药品,而莫达非尼在2023年9月由第一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二类精神药品。此类药物的共性在于兴奋大脑或帮助集中注意力。

  依照我国法律,非法吸食或注射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行为就是吸毒。

图片来源:微信公号“上海禁毒”

  另据微信公号“崇明检察”消息,所谓的“聪明药”,不仅不会让人变聪明,相反,会让人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神经质、厌食、心情低落、感觉异常、多汗、心动过速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成瘾性。

  成瘾性不会因为停药而立即停止,反而症状可能持续加重,服用者无法摆脱药物,一旦停药就可能出现“戒断症状”,比如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严重者还会走上吸毒道路。

  早在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过相关事件——广州一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李明(化名)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其母亲发现后,十分着急,找来了一种“聪明药”让儿子服用。

  高考过后,李明本以为不用再吃“聪明药”,却发现自己已经对这种药产生依赖。一旦不吃药,就会情绪不稳、贪睡、爱发脾气,忍耐了两周之后,他决定瞒着家人,自己上网买药。不料,才服用了两个月,李明性情大变。原本性格温和的他突然打伤了同学。李明的母亲推测这些不寻常的举动可能跟“聪明药”大有关系,于是带着他跑了几家医院,最后确诊李明患上了苯丙胺药物依赖,他所网购的“聪明药”其实是摇头丸。

  江苏警方提醒,中高考等重要考试前,都是“聪明药”骗局的高发时期。许多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考生或家长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刻意夸大“聪明药”的“神奇”效果,却淡化其相当于毒品的危害。

考试当前

保持健康的饮食

合理的作息最重要

切勿聪明反被“聪明”误

(来源: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新闻
高考在即,中医专家教你这样调适身心

再过一周,2024年全国高考就要拉开帷幕。冲刺阶段,广大考生如何调适身心、健康生活?中医专家建议从起居、情志和饮食等方面调节,缓解焦虑、预防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李跃华说,在夏季炎热多雨的天气里,湿热之邪容易侵袭人体,使人感到困倦、肢体沉重、思维...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 全力实现公平公正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早研判、早谋划、早部署,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各地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   一、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全力确保安全平稳   ——切实落实安全责任。要求各地省级招委会切实压实...

教育部发布2024年高考预警信息 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4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并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

中高考临近 莫要轻信“聪明药”

日前,市公安局发出提醒:中高考临近,一种新型毒品盯上孩子们。据了解,这种毒品被称为“聪明药”,号称“考前吃一片,成绩跳一跳”,已有家长信以为真,为了帮孩子提高成绩,把孩子推向吸毒的深渊。 “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考生或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刻意夸大‘聪明药’的奇效,淡化其危害。”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聪明药”并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反而会让...

今日辟谣(2024年5月29日)

2024年5月29日   辟谣:国家安全部:“入境查手机”的荒谬论调可以休矣   真相:国家安全部近期公布的《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将于2024年7月1日正式生效。社会各界对于这两个部门规章广泛关注并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是深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