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第6天,甘肃、青海两省加快活动板房配置安装进度,以便受灾群众尽早入住。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灾后心理疏导同步推进。
24日,青海针对3名失联人员的救援仍在紧张推进。记者在青海省地震灾区走访看到,安置点搭建起蓝色帐篷,生活物资陆续发放,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在甘肃省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的一处空地上,大型机械设备正在吊装活动板房。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板房运来时已完成搭建,一间板房的安装时间压缩至半小时内,后续接入水电等就可入住。“我们正在加班加点,让受灾群众能尽快住进来。”
这是12月24日拍摄的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一活动板房安置点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记者从临夏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截至24日16时,积石山县在大河家镇、石塬镇、刘集乡等重点乡镇确定集中安置点48个,已累计建成活动板房7500余间。
地震伤员救治紧张进行,灾后心理疏导同步推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24日介绍,该部门调派的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和重症、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心理等专业国家级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一道,开放绿色通道,保障所有伤员“应收尽收”;落实落细“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病员、集中救治”的原则,安全转运重症伤员、“一人一策”个案管理;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巡回医疗工作。截至目前,本次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灾区正常诊疗服务恢复。
与此同时,心理卫生专家、心理辅导老师等走进医院、安置点,提供安抚疏导。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灾后群众存在心理恐慌、焦虑情绪等问题,已抽调70名心理干预人员组成35支线下小组,与全国70名心理卫生专家组成的35支线上小组共同开展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服务。
24日,积石山县刘集乡一处安置点,一间贴着“共青团日间照护站”标识的帐篷里,传出孩子们的声音。音乐、绘画、体能拓展等丰富多样的“小课堂”,给安置点的儿童带来慰藉。
该站负责人葛修琼介绍,这是共青团甘肃省委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建成的首家“共青团日间照护站”。由心理辅导老师、青少年事务社工等组成的团队,为灾区的青少年开展震后心理干预、情绪疏导等。
“目前我们已经在灾区布设4个照护站,覆盖约500名儿童。”葛修琼说。
12月23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山东援青医生李洪光(右)开展巡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4日中午,记者来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张沙村。张沙村驻村第一书记华本加介绍,除政府救援物资外,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为村里捐赠了帐篷、火炉等物资。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进一步统筹医疗资源,加强灾区医务人员力量,全力救治伤员,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测和风险评估,开展饮用水监测、环境消杀等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
地震灾区也正在逐步复课复学、复工复产,努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记者24日在积石山县县城看到,一些商铺陆续开始营业。此外,记者从积石山县教育局获悉,积石山县中小学校将陆续复课。
(新华社记者 王博、叶昊鸣、张玉洁、白丽萍、周盛盛、李占轶)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