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聚焦  >> 正文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17日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无人机照片,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公元10世纪,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后续来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无人机照片,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17日的会议决定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被山林与茶园环绕的景迈山翁基古寨一景(无人机照片,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生动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个项目也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会议现场说。

  在景迈大寨古茶林入口处矗立有“景迈山古茶林”字样的标识(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李群说:“中国将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4月19日,当地村民在景迈大寨古茶林采摘春茶。新华社发(卢磊 摄)

(来源:新华网  记者 胡冠 王海洲)

相关新闻
韩国希望日本兑现“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时所作承诺

新华社首尔9月15日电(记者陆睿 孙一然)韩国外交部14日表示,期待日本政府落实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定事项,履行“明治工业革命遗址”2015年申遗时承诺的后续措施。   正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14日通过决定,认为日本履行自身承诺至关重要,并必须继续履行承诺,以进一步加强“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的整体解释策略。日本今后应就遗址历史进行进一...

“宋元中国看泉州——世界遗产城市海丝非遗文化展”在澳大利亚开幕

“宋元中国看泉州——世界遗产城市海丝非遗文化展”10日晚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当地时间8月10日,“宋元中国看泉州——世界遗产城市海丝非遗文化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图为与会嘉宾参观展品。 中新社记者 顾时宏 摄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

泉州世界遗产日文创夜市开市

昨晚,泉州世界遗产日文创夜市在泉州府文庙广场开市。活动现场,众多市民观赏了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和精彩的非遗展演。 香道体验 福船展示 拍胸舞表演 泉州世界遗产日文创夜市是2023年泉州世界遗产日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泉州“古厝新声”新试点活动的府文庙系列活动之一。昨晚8时许,在府文庙广场上,拍胸舞、火鼎公婆、舞狮等精彩的展演轮番上阵,引来一众“粉丝”...

泉州多样活动缤纷登场庆世遗

台海网7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何美娇 通讯员 曾世彬)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庆祝申遗成功两周年,泉州推出多彩活动展示“世遗之城”,全民欢腾共庆贺。 传统舞蹈拍胸舞与现代潮流舞蹈街舞相碰撞,展演古今融合的舞蹈作品;提线木偶、南音与现代弹唱合演,掀起新一轮的非遗新势力。7月24日至28日,舞动“东...

【何以中国】世界遗产@中国丨中国大运河因何成为流动的国家记忆?

蓄清刷黄、束水攻沙、拦坝引水、引汶绝济,听起来像不像一套“武功秘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使中国在空间上得以巨大联通、在文化上形成空前交融,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互联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