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聚焦  >> 正文

八成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认为奢侈品、茶等问题突出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3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0.7%的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在遇到过度包装商品而维权的消费者中,69.5%的消费者表示对维权结果满意;51.4%的消费者感知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比较多;消费者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的认知存在诸多盲点,只有34.0%的消费者了解过度包装正确定义,仅有7.8%的消费者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消费者自行判别过度包装商品难度大且容易误判。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22年下半年开展了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协会通过线下走访和主流电商网站搜索方式分析了6160个商品的包装;向消费维权志愿者等公众征集了238个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线索共474张照片;在线完成了7443份有效调查问卷。为深入分析归纳过度包装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存在的原因,明确治理过度包装的工作重点,中国消费者协会分析了近半年全网媒体发布的商品过度包装热点话题和查处纠正案例;组织了由过度包装标准制定部门、行业协会代表和高校专家参加的研讨会,邀请消费者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调查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收集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

调查显示,在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现状方面,51.4%的消费者感知过度包装问题比较多,34.3%的消费者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在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有71.3%感觉受到欺骗,说明过度包装存在欺骗性,误导消费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有43.5%表示“知道是过度包装,但没有选择余地仍然选择购买”,说明过度包装让消费者被迫支付了不必要的包装成本,一定意义上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在消费者印象中,疑似过度包装问题商品更多集中在大型商超和品牌电商等渠道,奢侈品、月饼、保健品、包装茶和化妆品疑似过度包装问题比例更高。数据显示,虽然消费者对于欺骗式过度包装维权意识强,但实际维权行动弱,买到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只有14.7%的消费者进行了投诉维权,在投诉维权的消费者中有69.5%表示对维权过程和结果满意。

在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相关认知盲点方面,虽然82.6%的消费者听说过商品过度包装,但66.0%的消费者不知道商品过度包装的正确定义,92.2%的消费者不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消费者判别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主要靠个人感觉,看是否是“欺骗式包装”、“豪华的包装”是使用率最高的方法;国家标准中计算包装空隙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专业度过高,普及有难度,消费者自行判别过度包装难度大且容易误判。

在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的态度及原因方面,调查发现80.7%的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持“多数情况反对”的态度,消费者对于商品过度包装比较反感,认为会“助长奢华之风、不良消费风气,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危害”;有64.1%的消费者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接受商品过度包装,如部分消费者对于“有实用价值的过度包装”、“奢侈品、确实需要加强保护的商品”、“部分送礼场合”出现过度包装情况可以接受;消费者关注对食品、茶叶、食用农产品、电子产品、玩具等产品过度包装的治理;对于包装的设计,消费者认为对食用农产品等包装开“天窗”(有透明显示功能)或者扩大“天窗”的范围,更有利于消费者直观的判断选择。

在商品过度包装治理感知效果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国家层面出手治理过度包装的认可和期盼程度高。随着《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对月饼包装要求从2022年8月15日实施后,54.9%的消费者认为2022年中秋节的月饼“价格合理”,41.0%的消费者认为2022年中秋节的月饼“没有过度包装”;对于其他食品和化妆品的过度包装治理,需要在2023年9月1日实施后才可以明显看到效果,目前消费者对过度包装治理效果的整体评价还不太高。

依据此次调研结果,中国消费者协会就进一步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提出了八条建议:一是根据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的认知盲点和自行判别过度包装的难点,有的放矢加大消费者教育引导和宣传;二是消费者准确判别商品过度包装有难度容易误判,建议商品包装标注包装空隙率等指标让消费者知情;三是建议参考消费者判别主观标准和已实施新标准,分阶段限制商品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和包装成本比例;四是向制定标准的有关部门传递消费者对不同商品品类包装功能的合理诉求;五是引导企业顺应消费者包装偏好,结合商品特点进行包装优化;六是借鉴国外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思路,引导企业主动采用绿色包装;七是推动包装创新,倡导绿色包装,提升包装使用体验,拓展包装功能用途;八是提升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治理效果感知,畅通维权渠道,查处案例宣传应更接地气。

据了解,此次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是中国消费者协会继打靶式监督月饼过度包装调查之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国办发〔2022〕29号),进一步了解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现状、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相关认知盲点、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态度、包装消费观念和合理诉求、境外治理过度包装经验和现阶段治理过度包装效果所开展的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保护消费者权益,平安产险厦门分公司在行动

随着人们财富的不断增加,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作为金融消费者,你知道自己拥有哪些基本权益吗?接下来,让厦门平安产险带您了解下 “金融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 1.财产安全权 金融机构应当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财产安全。金融机构应当审慎经营,采取严格的内控措施和科学...

平安产险厦门公司@您:消费者维权的五种基本方式

3·15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随着人们财富的不断增加,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为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平安产险厦门分公司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接下来带您了解下消费者维权的五种基本方式: 一、协商和解。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在自愿、互谅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

去年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超45亿元

记者16日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2940.77万件,同比增长23.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19亿元,有力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3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处置投诉举报咨询7452.2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4.72亿元,针对群众关切的商品服务加大维权力度...

“猪脚”标成“猪蹄”,商家算不算欺诈?

台海网3月1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曾艺轩 通讯员 湖法/文 杨希/漫画)直播间里购买翡翠原石,“不满意”能否退款?超市标签混用,“猪蹄”和“猪脚”分不清,算不算欺诈?买到无法上牌的二手车,如何维权?   近日,湖里区法院发布一批消费维权典型案例。让我们来看看,湖里区...

2022年市场监管部门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19亿元

3月14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2940.77万件,同比增长23.5%。其中,投诉1310.38万件,举报472.23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19亿元,有力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记者注意到,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的投诉举报呈现一系列新特点。例如,从近三年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