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也是志愿者之城。在这里,雷锋精神广泛弘扬,雷锋故事写满江城,雷锋传人层出不穷。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蔚然成风。
吴天祥、朱伯儒、徐本禹、长江救援志愿队……在3月5日学雷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种精神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我下决心一辈子当雷锋。只有这样活着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吴天祥
吴天祥。记者史伟 摄
吴天祥:他帮了300多个“穷亲戚”
79岁的吴天祥曾任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2006年退休至今,仍坚持每天接待来访群众。他每年拿出工资的80%捐助困难群众,先后帮助了300多个“穷亲戚”。
吴天祥我相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要像雷锋一样,把“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胡广伦
退伍老战士胡广伦。记者彭年 摄
胡广伦:社区里最年长的志愿者
86岁的胡广伦是我国将电子计算机率先引入测绘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这位老兵有一对因病生活无法自理的双胞胎外孙,面对苦难他心里仍装着大爱,退休后成为社区年纪最长的备案志愿者,协助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时期
与其责怪别人冷漠,不如燃烧自己这块炭火去温暖别人。——朱伯儒
朱伯儒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是围着他要签名的学生们。记者李永刚 翻拍
朱伯儒:默默做好事不宣扬
朱伯儒的事迹在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原武汉军区空军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曹京柱老人讲述,宣传部挖掘其事迹的过程“一波三折”。当年,因为朱伯儒做好事不宣扬,曹京柱和同事只好根据线索信息,分别前往多省份寻找当事人。
不要问国家对我提供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萧栋栋
英雄萧栋栋之像。记者詹松 摄
萧栋栋:从小就是“热心肠”
1999年,大学生萧栋栋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救人时,不幸牺牲,年仅21岁。
萧栋栋从小就是个“热心肠”,其姐萧惜花回忆,有次萧栋栋穿了双新鞋出门,看到同学的鞋子都是破洞,就和同学换了鞋子。
萧栋栋同寝室的同学回忆,栋栋是个特别容易被感动的人。在一份思想汇报中,萧栋栋写道:“不要问国家对我提供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徐本禹
追随本禹脚步的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志愿者陈晓娟和孩子们合影。“本禹志愿服务队”供图
“本禹志愿服务队”:本禹教过的孩子也加入了支教队伍
200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三的徐本禹组织了一支大学生支教队,到贵州支教。到2022年,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已走过了20年。
彝族姑娘康胜美是徐本禹支教时教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2014年,康胜美大学毕业,也回到贵州支教。
“激流勇进”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精神,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付出100%的努力。每当成功挽救生命,大家都无比自豪。——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
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在江边巡逻。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救援志愿队:人数涨了4倍,年轻人在队中占一半
长江救援志愿队由18支冬泳队在2010年自发组织成立。相比建队之初,该队队员人数涨了近 4 倍,如今,年轻人在队中占了一半。
长江救援志愿队东湖联队是一支全是年轻人的队伍,800余人基本都是 80后、90后和00后。
我的太爷爷是一名老兵,我从小就听着革命英雄的故事长大,能把这些故事讲给成千上万的人听,我很自豪。——青山区吉林街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兴泉
“红巷苗苗”志愿者团队王兴泉(左一)给游客作讲解。记者许魏巍 摄
“红巷苗苗”:稚嫩童声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苗苗研学营”2016年开营,已培养2000余名“红巷苗苗”。“红巷苗苗”们节假日在“红巷”武昌都府堤路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武汉革命博物馆,老、中、青三代人接续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持续闪光。
雷锋精神 永不过时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走过一个甲子,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一代代“活雷锋”生动热烈地活在我们当中。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新中国成立时,雷锋只有9岁。7岁成为孤儿的他,在新中国上了学、入了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样的切身感受,让忠诚和热爱成为雷锋身上最显著的情感。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炽热的情感熔铸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社会主义中国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建设新世界,建立新精神。雷锋是长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人,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以国家为上、以集体为先,“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雷锋精神开创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新境界。
助人为乐是雷锋身上的显著标识,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修身养德的准则之一。到今天,我们仍然习惯于把“雷锋”作为助人为乐、向善乐善的代名词。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这样吸吮了传统养分的精神力量,必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社会形态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雷锋精神没有、也不会过时,学习雷锋要学“形”,更要学“神”。学习他对家国炽热的情感,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助人为乐的善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雷锋始终“活”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人人可学,正因为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像他那样,将火热的理想信念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
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用感人行动诠释和升华了雷锋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雷锋精神必将不断带给我们启示和激励。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李玉莹 张维纳 钟磬如 余睿 樊友寒 实习生彭苇杭
封面制作:陈昌
海报:统筹陈昌 设计王语哲
校对: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