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公主岭市是黑土地上有名的全国产粮大县,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造就了这里绝佳的玉米生长环境。近年来,公主岭市专注黑土地保护,强化育种科研投入,延伸玉米产业链条,打造“黄金玉米带”上的现代农业样本。
这是6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吉林省公主岭市城区。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保护黑土地:让粮食产量更稳
近期,春耕结束不久的吉林迎来降雨。公主岭市的田野里,玉米苗破土而出。“出苗很齐,玉米长势很好。”朝阳坡镇东兴村种粮大户李振军说。
田间地头,玉米苗旁的土壤里夹杂着碎秸秆。过去几年,李振军采取了秸秆翻压还田、玉米和大豆轮作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能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助于玉米稳产增产。”李振军说。
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村种粮大户李振军行走在田野间观察玉米长势(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15年,公主岭市成为东北最早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的地区。多年以来,秸秆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措施,累计推广上百万亩。
如今,黑土地保护效果逐渐显现。李振军现在化肥比过去少用20%,玉米仍能比过去增产10%,玉米抗灾能力也增强了。“周边村屯农民都开始应用这些新技术,粮食产量更稳了。”李振军说。
在位于当地刘房子街道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里,集合了中科院、吉林省农科院等20多家科研单位的试验田,集中进行优质玉米品种展示和保护性耕作等绿色、先进农业技术示范。
这几年,公主岭市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绿色增产技术全覆盖,在重点区域落实黑土地保护等项目。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了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粮食总产多年保持在60亿斤以上,位居全国产粮大县前列。”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繁强说。
选育好种子:种出更多“中国粮”
在公主岭市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这里聚集着上百家种子销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年备耕期,这里人头攒动,各地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都到此进货,每年种子交易量达7000万斤。
刘房子街道农民王军这几年试种了几个当地的新品种。他说,每公顷玉米产量近3万斤,而且品质好,不比国外的品种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公主岭与中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立种子研发中心、科研实验站等育种基地,吸引了一批国家、省级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落地和一批企业、科研机构落户。
在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展示培育的玉米种子(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位于公主岭市大岭镇的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各种玉米种子和育种材料整齐摆放。这几年,这家企业专注适合东北地区气候的高产、高抗玉米品种选育,每年都有新品种进行审定和推广应用。“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先进育种技术,新品种不断推出。”该企业负责人赵小光说。
今年6月,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公主岭揭牌。示范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种子研发中心、种子加工及仓储中心等设施正在建设。未来,这里将聚集数十家育种科研院所及企业。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创中心项目施工现场(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经过多年努力,上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水稻、大豆等新品种逐渐从公主岭向黑土地乃至全国推广应用。孟繁强说,未来我们要让种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延伸产业链:好粮卖出好价钱
一穗玉米棒子卖不上一元钱。过去,只会卖原粮的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好资源卖不上好价钱。而如今,同样大小的一穗玉米,不少农民和农业企业不仅卖出了高价,还卖向了全世界。
虽然不是玉米收获期,但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几十个工人仍在生产线上忙碌。一穗穗鲜玉米经过切割、清洗、装袋、蒸煮等多道工序,发往全国各地。“全年都是生产期,加工鲜食玉米1亿多穗,销往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负责人刘友刚说。
工人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加工鲜食玉米(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制定玉米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建设玉米食品产业园、召开玉米产业博览会……公主岭市紧盯健康食品的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和支持玉米加工企业发展。现在,公主岭年销售鲜食玉米超4亿穗,产值达14亿元,带动超5000户农民增收。
工人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加工鲜食玉米(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底气。如今公主岭形成了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生猪玉米饲料产业链,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和鲜食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
“玉米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孟繁强说。(记者 薛钦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