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日前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数据,在地质年代较年轻的祝融号着陆区发现了水活动迹象,表明火星该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研究员团队完成,相关成果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A)祝融号着陆点地貌图。(B)祝融号巡视路线图。(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同处于“宜居带”的行星,火星是人类探寻地外生命的绝佳地点。火星是如何从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的?火星的水环境演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为火星北部低地乌托邦平原区域,位于年轻的亚马逊纪地层上,30亿年前至今的亚马逊纪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的末期。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刘洋介绍。
但此前的轨道遥感数据分析显示,乌托邦平原曾经可能存在大量的挥发分,不过,受限于空间分辨率和覆盖率,并没有在祝融号着陆区附近发现含水矿物,这为该地区水活动的性质带来了诸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