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施严重不足
制约电动汽车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在过去几年获得了政府政策的最优惠待遇,并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然而,能源补充不便性也成为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这主要表现为充电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待和充电时间过长、充电设施建设分布不均。
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不到25%的一线城市家庭拥有可安装家用充电桩的停车位,因此大量纯电动汽车车主不得不依赖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公共充电桩的比例为6.1:1。
据了解,公共充电桩可分为慢速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目前,快速充电桩仅占公共充电桩总数的38.3%,并且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公共快速充电桩的比例为15.9:1。一般而言,公共快速充电桩充满电所需时间一般在30至60分钟。公共慢速充电桩则需要数小时才能将纯电动汽车电池充满。再加上寻找、路途远及排队等候,车主实际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北京等大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分布的场所是公共地下停车场、住宅区以及办公区域的停车场所、加油站或者高速公路服务区,而人流、车流量较大的学校、医院等场所周边却存在充电桩严重不足、排队拥挤的问题。
推进住宅小区充电设施的建设工作刻不容缓,但阻碍因素也不容忽视。
安先生所在小区物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装家庭充电桩对于物业来说没有盈利,还要增加工作量,所以大多数物业都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同时,安装使用充电桩还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是业主个人的车位,物业要承担安全风险责任;如果是小区共有车位或租用的,还得征求其他业主的意见,所以往往不了了之。
此外,繁杂的手续也让运营商十分头疼。有充电桩运营企业向记者出示了一张充电桩建设申请业务流程表,包括用电申请、确定方案、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装表接电等若干流程。其中,确定方案大约需要15个工作日、工程设计大约需要10个工作日、工程验收大约需要5个工作日,装表接电大约需要5个工作日,整个流程理论上至少需要35个工作日,而实际当中等待的时间更长。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支持充电设施的建设。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方向。201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充电设施运营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逐渐将地方财政购置补贴转向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
随着中央利好政策的扶持,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充电桩建设规划或相关的补贴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私人领域中的住宅小区充电桩建设工作却遇到了很多阻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认为,作为充电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在小区建设充电桩,表面上看是物业与业主之间的事情,但其实物业因其职责所限,并不能够解决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够顺利进入小区,必须要政府相关部门协力,主动介入,在法律、政策以及监管上有所作为,方能破解困局。比如,当地政府部门应当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督促物业主动为业主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业主和企业建设充电桩的阻力。同时,政府应主动协调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推动电力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鼓励小区和企业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充电桩的重复建设,确保充电桩的均衡分布与高效利用。
针对居住社区建桩难,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物业等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积极配合支持,为居住社区建桩扫清障碍,并明确既有居住社区和新建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安装要求,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
熊文钊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充电桩进小区的呼声或将越来越多。只要政府广泛听取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主动作为,最大程度打通充电桩建设路上的梗阻,让充电桩成为像水、电、气一样的基础设施标配,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困局将有望彻底解决。(来源:法治日报;记者 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