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

黑土地上冰雪消融,黑龙江正在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春播由西向东陆续展开;“中原粮仓”河南抓住晴好天气,正在统筹建设田间道路、水利灌排等工程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实施这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

春意盎然,广阔的田野生机勃发。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铺开。

河南鹤壁市浚县高标准农田内正在进行浇水作业。张书凯摄

守好大国粮仓 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重重困难,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大国粮仓怎么稳?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一系列部署——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现代农业让东方古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前期麦播晚,春管措施得跟上。”河南省淇县西岗镇卧鸾村大田内,村民李文周正给小麦追肥;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的团队培育出的多个大豆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系列举措,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放眼全国,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各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更强、农产品安全水平和品质更高。生态底色鲜亮,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新动能”。

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年丰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王强摄

建设美丽乡村 环境美、生活美、文化丰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

2022年,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的攻坚之年。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的载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等均作出部署。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70%,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超过90%的行政村收运处理生活垃圾,5万多个美丽宜居村庄如雨后春笋。乡村愈发变“靓”,人居环境愈发变好。

数字赋能,乡村添活力——

打开手机,远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温湿度调节、卷帘通风;“垃圾分类数字档案”分发到每家农户,分类投放垃圾可以通过电子账户积分变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一键即达……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城乡“同网同速”。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偏远地区不再偏远,封闭产业不再封闭。

环境美,生活靓,还需文化丰——

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同胞,如今家家用上崭新的家具,装上了热水器电磁炉。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居民们的思想也更上一层楼:“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辛勤劳动才能致富”“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在积极思想的带动下,乡村处处朝气蓬勃。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塑形又铸魂,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头闸村田野,村民抢抓农时,驾驶农机耕耙保墒、播种小麦。杨永伟摄

巩固脱贫成果 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考察时,对西坪镇坊城新村的村民们这样说。

从盐碱地上的土窑洞搬到白墙飞檐的平房小院,西坪镇坊城新村彻底扭转卫生健康条件差、生活居住环境恶劣、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的局面。

2021年2月,中国宣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加快脱贫地区发展,一年来,中央确定的33项衔接政策全部出台,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东部8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28.7亿元。305家中央单位向定点帮扶县直接投入和引进资金668.8亿元。国家确定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4个方面高含金量政策,开展组团式帮扶。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

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可以看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2022年推动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如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在四方面下功夫: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乌蒙山深处,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山水如画。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出山攀“手扒岩”,吃水到江边背。如今,水电路通到家,苗绣蜡染畅销全国。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在村文化广场上,亲切地对乡亲们说:“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一个乡村藏着一个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化屋村之变,背后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

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打实,措施硬碰硬。要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在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柏鑫)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相关新闻
习近平对青少年的殷殷嘱托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成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今天,党建网微平台与您一起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成长的部分重要论述。   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向东航飞行事故遇难同胞默哀

3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近期有关工作。会议开始时,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议,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全体起立,向“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遇难同胞默哀。 (来源:新华社微博)

从调研考察足迹读懂总书记的“幸福观”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赴地方调研考察,都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从黄土高原到太行深处,从南国海岛到西部边陲,从校园乡村到社区军营,都留下了他的深情足迹。 总书记说:“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

“典”亮新时代|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

编者按: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   夜幕降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兴西村的村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