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 强筋健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各级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
目前,各级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建立省级领导讲思政课制度,各地形成了省级主要领导听讲调研思政课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形成制度。各学校党委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不久前,一场课堂氛围热烈的思政课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走上讲台,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题讲授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研讨课以视频教学、专题导学、分组研讨、教师总结相结合的小班研讨模式展开。
在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上,校长马怀德为学生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师生积极互动。
每年,踏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的新生,都会收到来自学校党委书记的信。2021年,南航党委书记郑永安在信中深情嘱咐同学们:“把个人的小我融入为国为民的大我,争做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有志青年。”
——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激励机制逐步健全。上海、辽宁、甘肃、云南等地推动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拓展教师成长空间。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因地制宜设立专职思政课岗位津贴,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
后备人才精准培养。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累计增加近9000个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保障平台快速扩充。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到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由2019年的81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39个增至279个。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
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各地积极探索,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
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西安兴华小学教师王良反复思考,如何真正打通各学段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循序渐进。为此,他与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吸引各学段教师教学观摩。
浙江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宁波市实验小学打造“大手牵小手跟着榜样走”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课,学生、教师收获颇丰,线上直播点击量超32万次。
辽宁省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包课包片包校集体备课机制,采取“浸润式”学习方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和实践……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认识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从课程育人到全程、全员育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日渐显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凝聚成奋进的强大动力。
更加强大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更有新意的课堂正在涌现,课程更有内涵、更“合口味”;更富担当的学生正在成长,2021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98.7%的学生表示“能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青春校园,生机勃勃;信仰之炬,越燃越亮。一批批青少年正茁壮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祖国大地,汇聚起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赵婀娜 丁雅诵 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