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入脑入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力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984年,我到广西南宁出差,赶上住的旅馆失火。为了阻断火势,需要人上房把瓦片推掉。现场有人振臂一呼:共产党员站第一排。共产党员立刻就站上去了。至今我想起这个场面仍非常激动,这也是我入党的一个重要原因。”听着老党员王明军讲述往事,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的学生深受感动。以多样的方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许多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力求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为把抽象的价值观变成生动的故事,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创设了“移动”思政课堂。在岳麓书院、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新民学会旧址等地,思政课讲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有同学说:“身临其境,触摸历史、感知历史,更能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更能懂得责任之重。”
在南开大学,青年学子走上讲台担当主讲,讲述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有同学说:“学校每个大教室后侧都会放置一个草稿纸回收箱。粗略计算,这个小箱子每学期可为我们节省至少2.49吨清水、7.2兆瓦电能、大量树木和一系列化学用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人人参与、随时随地。”
课程创新,成果喜人;保障举措,落地见效。
——集体行动效果显著。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在省级层面打造了一批品牌工作项目,项目与课堂教学、教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有效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教学项目资源稳步增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常态化设立研究专项,支持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同步支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等建设项目。
——管理平台升级提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库、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中心、高校思政课舆情信息监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思政课建设的趋势预测、用户画像、教学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数据。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近年来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大思政课”教育体系:
北京大学打造覆盖全体大一新生的思政实践课,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脱贫一线。
曾身处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武汉大学,积累了鲜活的抗疫“大思政课”素材。学校将抗疫的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成立全国高校首家“弘扬抗疫精神,坚定爱国力行”宣讲团,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政课上,教师们邀请西迁老教授走进课堂,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西迁精神”的新传人,也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中国戏曲学院组建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思政+戏曲”课题组,重点研究设计戏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挖掘整理出100个教学案例。
天津市成立思政一体化联盟,推动校际跨学段签约共建,开展联合教研。各学段同步录制播出“大自然在说话”“在红旗下成长”等课程,组织全市大中小学生集中收看。
…………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如今,课堂内外,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教学越来越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启智润心的教学氛围正在形成。广大思政教师表示: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唯有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才能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