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2022年“3·15”晚会 聚焦数字消费热点和百姓公共安全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央视财经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以“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为主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3·15”晚会,3月15日20时在央视财经频道现场直播,央视财经新媒体、央视频客户端和央广经济之声同步直播,引发热烈反响。

  今年的“3·15”晚会直击数字消费和百姓公共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曝光了一批消费乱象和典型案例。晚会首次设立“3·15信息安全实验室”,针对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安全隐患发出风险预警,推动建立安心的市场环境,助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揭露数字经济领域消费乱象,维护市场和行业秩序,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拓展了许多新的消费领域。我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已超过6亿,很多用户对自己中意的网络主播,直接用线上支付或是购买虚拟商品进行“打赏”。“3·15”晚会调查发现,美女主播和她们身后的男运营唱“双簧”,设置重重套路,欺骗粉丝情感,诱使用户多多“打赏”,骗取钱财。

  直播电商拉动消费,这两年风头正劲。然而,一些贩卖玉器、翡翠的电商直播间里,主播却假扮工厂主和货主演“对手戏”诱骗消费者。昆明某直播间里,甚至有冒充缅甸矿区现场砍价,不惜编造出走私、偷渡、绑架的“狗血”剧情,把电商直播间变成了欺骗消费者的陷阱。

  一些所谓的口碑营销机构,受利益驱使,在搜索引擎、问答平台、口碑网站上,冒充真实用户提问和回答,用“万词霸屏”技术左右搜索结果,还非法篡改、伪造、删除网络信息,妨害网络传播秩序,严重误导了受众,侵蚀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捆绑销售软件和频频扰民的骚扰电话都是信息通讯领域严格整治的对象。垃圾软件、垃圾广告让网络用户不胜其烦。“3·15”晚会通过调查发现,马鞍山百助网络公司专门向软件下载网站提供下载器,他们把下载器伪装成高速下载界面,诱骗用户点击下载,甚至强制用户安装不需要的捆绑软件,以此获得高额推广收入。

  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整顿骚扰电话,但融营通信、容联七陌等个别企业却为电话营销公司非法搭建外呼系统,帮助骚扰电话逃避监管。杭州以渔信息技术公司、郑州绿牵网络科技公司等企业甚至抓取网站用户浏览数据,让骚扰电话变得更加精准。

  二、曝光公共安全领域典型案例,守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

  “3·15”晚会创办32年来,一直是公共安全的守护者,尤其关注食品安全领域。调查发现,一些酸菜生产企业漠视食品生产卫生法规,用田边土坑泡制的劣质“土坑”酸菜冒充老坛发酵酸菜,卖给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馆。一些粉条加工企业用低价的木薯粉制作粉条,对外冒充红薯粉卖给消费者。

  儿童消费事关孩子身心健康,可是一些学校周边的文具店、玩具店,却打着卖玩具的名义,搞起了涉嫌变相赌博的各种抽奖活动,让孩子们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侵蚀着孩子幼小心灵。

  国家为保障公共交通安全,专门出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电动自行车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然而,一些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偷偷更改车辆速度表,解码限速装置,把国家安全标准变成了摆设。电线电缆市场上,也有一些厂商公然无视国家标准,生产制造技术性、安全性指标完全不合格的所谓“非标”产品,给公共安全埋下隐患。

  医疗美容行业属于医疗服务,从业者需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市场上却有一些机构非法开展医美培训,短短六天内,就能把普通人培训成医疗美容师,给消费者打针做手术,为爱美女性带来了巨大风险。

  三、首次设立“3·15信息安全实验室”,针对日常信息安全隐患发出风险预警,拓展民生服务功能

  今年“3·15”晚会首次设立“3·15信息安全实验室”,针对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专业场景式测试,及时发出风险预警。

  如今,不少广告和App都打着免费WIFI的旗号,吸引消费者连接上网。其实,很多都是伪装的广告链接。一旦用户被诱导点击,链接中的应用程序就会自动安装到手机里,非法搜集用户信息,激活弹窗广告,让弹窗广告不断出现在用户手机上。

  儿童智能手表可以方便家长和孩子联系,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行踪。但“3·15信息安全实验室”测试发现,市场一些低配版本的儿童智能手表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可以轻松获取地理定位、人脸图像、录音等权限的授权,导致用户隐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增加儿童和家庭安全隐患。

  本届“3·15”晚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领导机关、政府部门和机构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

  “3·15”晚会播出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多路记者分赴各地,报道晚会曝光案例的最新执法情况,及时跟进政府监管部门的查处行动,反馈节目中曝光企业商家的具体回应和整改措施。

(来源:央视财经)

相关新闻
中消协:六成受访者消费公平感知良好 线上消费信任度低于线下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发布2022年“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数据表明,日常消费中六成受访者表示公平感知总体良好,但也有超六成受访者曾遭遇不公平对待,受访者对线上经营者的信任度低于线下经营者。 今年1月,中消协正式公布2022年消费...

为消费者护航,让更多的人“敢消费”

又是一年“3·15”。这些年,小到一件衣服,大到住房、汽车,侵害消费者的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2022年消费维权年主题是“共促消费公平”。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创造良好消费环境上取得了长足可喜的进步。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消费环境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漠视法律底线的商家、不法分子在食品药品上动手脚,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多地消防部门开展宣讲活动 辨别消防器材真伪从细节入手

消防产品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平安,一旦发生火灾,有效的自救器具是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线。假冒伪劣的消防器材,不但起不到防火灭火的作用,有可能还会成为火灾的“帮凶”。近日,山东、重庆等地的消防部门开展了宣讲活动,教大家识别消防器材的真假伪劣。   灭火器是生...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多地集中销毁假冒伪劣消防产品

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危害极大,为杜绝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流入市场,这几天,各地消防救援部门集中销毁了一大批劣质的消防产品。   消防员正在销毁的这些劣质的灭火器、水带、防火门和应急照明灯等消防产品是江西萍乡消防救援部门在近期执法检查中查获的。消防员告诉记者,如果这些...

注意啦!监管部门提醒警惕这些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14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借贷风险。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比如,以“优惠”等说辞包装小额信贷、信用卡分期服务;或是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