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60年,47万余封来信,呼唤着同一个名字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华社沈阳3月4日电   今年是雷锋牺牲60周年。60年来,他生前所在的“雷锋班”陆续收到了47万余封来信。

  这些信函犹如只只鸿雁,跨越时空,满载着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呼唤。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第二年,他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雷锋班”。

  学雷锋纪念日前夕,记者走进“雷锋班”。展室内,陈列着白哈达、羊毯工艺品、红领巾和装满了一排排玻璃展示柜的信函……

 

  这些来信厚度不同,形式各异,有着鲜明的年代印迹。其中,有急需帮助的“鸡毛信”,有需要破译的“盲文信”,也有漂洋过海的“国际信”。有用16开纸写满了100多页、分装在6个信封里建议弘扬雷锋精神的长信,也有仅写下“听了解放军叔叔的报告,我决心做雷锋叔叔那样的人”寥寥数语的表决心信。

  长期关注这些来信的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副教授英明说:“47万余封信见证着雷锋精神,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失色,进一步证明了雷锋精神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著名指挥家聂中明曾在写给“雷锋班”的信中表示,雷锋精神就像一个不休止的音符,贯穿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2011年11月,一封信从英国辗转寄到了“雷锋班”。79岁的李艺·布鲁诺女士在信中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她在信中说:“最近我在伦敦图书馆读了一本关于160位中国名人故事的书,让我产生给雷锋部队写信的想法。”

  当收到雷锋日记、雷锋事迹报告光盘等资料后,李艺·布鲁诺女士表示,希望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建立联系,共同把雷锋精神向世界广泛传播。

  “这几十万封书信是历史的明证,雷锋精神一直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英明说。(来源:新华网 记者王炳坤、赵洪南、崔师豪)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今天,我们如何学雷锋

“雷锋四班”迎来第18任班长 ■杨田华 李荣荣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强 时针指向凌晨两点,下士张振远还在辗转反侧。 就在前一天,张振远被正式任命为“雷锋四班”第18任班长。 一切来之不易。张振远先是和5名战友同台竞争,胜出后又经历了半年代理班长的考察。 失眠,是因为压力太大...

精神小伙说精神丨学习雷锋好榜样

△精神小伙说精神丨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50多年来,这首歌唱雷锋精神的歌曲一直在祖国各地传唱,激励一代代人“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

走进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永恒的名字 不朽的丰碑

雷锋,一个镌刻在当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名字。 雷锋精神,一座屹立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丰碑。 初夏,记者一行走进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重温这名共产主义战士短暂而又不凡的一生。 “1940年,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户穷苦人家,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靠吃‘百家饭’过活。”纪念馆副馆长赵杰告诉记者,1949年,望城解放,雷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上了学、读了书,还加入了共...

数风流人物|雷锋:不朽的精神丰碑

这是雷锋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东北一隅,青松翠柏环绕之中,雷锋同志的墓碑庄严肃穆。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向长眠于此的雷锋同志敬献花篮。旁边的展厅内,一篇篇饱含真情的雷锋日记、一件件用到极致的生活物品,无声诉说着...

【百个瞬间说百年】1963,“向雷锋同志学习”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教育了整整一代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丰碑。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雷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