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正有越来越多的珍稀花草、动物“安家”京城,让北京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根据2021年10月发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北京现有596种野生动物,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
2月13日,在“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之“在城市看见自然”中,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纪建伟、科研宣教科副科长张亚琼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一级主任科员曹睿讲述了北京近年来在野生动物调查和保护、绿色空间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新一轮生态建设的目标。
596种野生动物在京繁衍生息
在如今的北京市区里,市民可以经常看到刺猬、黄鼠狼等野生动物,珠颈斑鸠、戴胜等鸟类也十分常见。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纪建伟介绍,北京市分布的鸟类种类已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2021年10月发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显示,在北京这片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596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野生鸟类中包括黑鹳、褐马鸡等3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鸳鸯等9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记录在册的维管束植物也超过2000种。纪建伟表示,这些数据都证明,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野生动物和城市一同“生长”
从北京雨燕的“旅居史”中,可见北京不断增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常驻北京的众多鸟类中,北京雨燕是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之一“妮妮”的原型,还是首个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形象。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宣教科副科长张亚琼介绍,北京雨燕喜欢在高大建筑上筑巢,北京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和皇家园林中的古建筑为其提供了最佳住所。随着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目前现代建筑的雨燕数量要高于古建筑的雨燕数量,这说明随着城市在“长高”,雨燕在逐步适应城市化的发展。
张亚琼表示,不光雨燕在适应城市,北京市民也越来越习惯在生活中看到雨燕,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北京雨燕的数量大约是3000多只,根据2021年在全市20多个城区点位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约有9000多只雨燕,相较2008年数量显著增加。据推测,加上未被纳入此次调查的郊区雨燕,全市的雨燕种群规模可达一万只以上。
雨燕冬天去哪儿了?纪建伟表示,冬天在非洲。他称,根据研究,北京雨燕每年长途飞行2万多公里,飞过内蒙古,越过天山山脉和红海,穿越20余个国家,到达非洲南部越冬,次年春天再返回北京。它的迁徙过程、路线与“一带一路”基本重合,堪称“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今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一级主任科员曹睿介绍,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中,北京营造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6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和生态环境,连接了一些生态廊道,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同时,北京以“利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为原则,建设了很多“城市森林”和小微湿地,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据介绍,北京今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在不同的区域设立了不同的绿化目标,并通过针对性策略分别实施:在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城镇地区计划新增绿地200公顷;在平原地区构建大尺度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绿化9万亩以上;在生态涵养区实施生态修复6.44万亩。未来,北京将营造更多“近自然”生态景观,进一步推进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让更多市民可以“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绿色获得感。(完)(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