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良种繁育基地,工作人员将收割的小麦装车。
六月的淮河两岸,热浪滚滚,麦香阵阵。
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百余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抢收小麦。这里收获的小麦不作为粮食,而是经过筛选、烘干、检测、包装等工序后,制作成小麦良种。
近年来,龙亢农场转变发展模式,将全场3万余亩耕地打造成良种繁育基地。据介绍,农场今年预计收获、加工超3000万斤小麦良种,销往鲁豫皖等冬小麦主产区,它们将于秋季播下,成为来年丰收的希望之种。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6月7日,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良种繁育基地,工作人员将收割的小麦装车。
六月的淮河两岸,热浪滚滚,麦香阵阵。
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百余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抢收小麦。这里收获的小麦不作为粮食,而是经过筛选、烘干、检测、包装等工序后,制作成小麦良种。
近年来,龙亢农场转变发展模式,将全场3万余亩耕地打造成良种繁育基地。据介绍,农场今年预计收获、加工超3000万斤小麦良种,销往鲁豫皖等冬小麦主产区,它们将于秋季播下,成为来年丰收的希望之种。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的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里,赵昌平(左)和助手在进行小区制种产量性状调查(5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的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里,赵昌平(左)和助手在进行小区制种产量性状调查(5月26日摄,无人机照...
5月26日,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20多年前,种了10多亩地的河南省邓州市刘集镇石营村农民石占科麦收一个月瘦了18斤。如今,58岁的石占科站在地头,望着麦田里“铁牛”滚滚,他托管的500余亩麦田数天内就收割、播种完毕。 “犁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农活都要人干。”时至今日,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