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虽以湘得名
却发源于广西境内
流经桂北兴安县和全州县
1934年冬
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
主要在湘江上游桂北三个县打响
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的相对位置
恰好形成了一个“品”字形
国民党就将核心防线设在
这三角形中的灌江、湘江、漓江河网地域
形如一个张开口的“铁三角”
等待红军钻进去
湘江上游水流湍急
两岸峰险山峻、谷深林密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溶洞众多,虽便于躲藏
但不利于大部队快速行军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红军将士浴血奋战
突破敌人重兵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
无数的红军烈士
长眠于这片土地
桂北卫星图,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核心设在湘江沿岸的全州、兴安、灌阳之间,组成“品”字形“铁三角”地带,中间红色为凤凰嘴渡口。
为了永久的纪念和告慰
桂北大地矗立起
一座座碑园和纪念馆
馆里的一件件红色文物
和湘江一起见证了历史
讲述着1934年的渡江故事
迫击炮
在全州的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遗址上
建成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里
展出了很多湘江战役中
红军使用过的真实武器
大刀、梭镖、手榴弹……
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携带的枪支
只有3万多支
而作为重武器的迫击炮
只有38门
纪念馆就收藏有一门
为国家一级文物
斑斑锈迹的它
见证了当年红军
凭借着这些落后的武器
与强大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情景
迫击炮,国家一级文物,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收藏。
迫击炮的发现地湘江凤凰嘴
是红军牺牲最多的渡口
1934年12月初
屏山、大坪、界首等渡口相继失守
凤凰嘴成为湘江以东红军各部抢渡的
最后一个生死渡口
中央红军的第五、八、九军团
星夜兼程赶来这里抢渡湘江
后面追兵甚急
正在抢渡的红军将士
受到敌机轰炸、扫射
还有后面敌人的追击
红军将士纷纷倒下
其中或许就有扛着迫击炮过江的红军战士
江面漂浮着
红军战士的遗体
硝烟过后
周边村民含泪掩埋了烈士
更多的则沉入江底
至今全州的老百姓还流传着民谣:
“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
凤凰嘴渡口卫星图,距离位于全州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约17公里,形如凤凰之喙,是牺牲红军最多的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