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万物之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习近平主席2020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聚焦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重大课题,提出中国主张、分享中国经验、展现中国担当,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与力量。“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筑文明之基。来听广西北海珊瑚宝宝、青海省雪豹、甘肃梭梭树都怎么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珊瑚的生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许多珊瑚陷入白化危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的科研团队正在培育各种类珊瑚,待长大后再将其“种”入涠洲岛海域里的修复区。在多方协助下,修复区里已经“种”了上万珊瑚,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雪豹在我国三江源地区不断被发现,从三江源原住民的自发保护行动,到科研团队开展本底调查;从各级政府部门主导的保护研究,到雪豹的人工繁育成功推进,政府和民众为雪豹保护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付出了艰辛努力与探索。

  网友用自己的低碳行动,在手机应用中兑换“绿色能量”,从而可以在千里之外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虽然通过这种方式种下的树,在国家总的人工造林占比中微乎其微,但它的一个价值在于唤起了亿万人对公益、环保的热爱。

  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在过去10年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一直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向世界交出了一张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共进、扎实行动,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

  策划:倪四义

  出品:孙志平

  监制:樊华

  主编:杨咏、姜海莹

  编导:房宽、张宝亢

  记者:覃广华、梁舜、黄凯莹、陈露缘、刘岭逸、邹学冕、赵玉和、张智敏

  实习:刘哓庆、丁曼、刘夏至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相关新闻
习近平关心的TA们,你认识吗?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中国将在云南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   习近平非常关心生物多样性。快来瞧,习近平关心关注过的TA们,你认识吗?TA们背后还有哪...

呵护多样世界,共建和谐家园

形态各异的动物、色彩缤纷的植物、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生物多样性世界。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

权威快报|一组数据看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粮食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基本要素。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国家之一,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陆地...

和音:为全球环境治理凝聚信心与力量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是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而谋,是值得共同欢迎的大国胸怀和历史担当   这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对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   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

青海茫崖近距离拍到野生雪豹清晰影像

记者18日从青海省茫崖市委宣传部获悉,茫崖市摄影家协会日前在昆仑山区,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视频,这也是茫崖市自去年以来第三次拍到雪豹珍贵影像。   去年以来,茫崖市摄影家协会在茫崖境内的东昆仑山脉北支祁曼塔格山地区布设红外相机,清晰拍摄到雪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