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新加坡特约记者 青木 辛斌 环球时报记者 崔凡荻 邢晓婧 王伟】万众瞩目中,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1日上午公布。“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两升一降’(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中间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流动集聚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这些统计数字折射的变化,勾勒出中国最新的十年人口图谱,也对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臆测和唱衰辟了谣。“一句话,围绕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的各种‘危机说’站不住脚。”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军11日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但不可否认,生育率降低,老龄化成为基本国情,以及增长放缓是不是意味着人口零增长的年份将提前到来,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切实问题。“这将考验整个社会的应对方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记者说,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在人口问题上唱衰中国,“论据不成立”
为什么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如此重要?香港《南华早报》11日用一句话总结说,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衡量中国人口规模和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这成为政府制定未来政策的重要依据。韩国《亚细亚经济》称,外界对“世界工厂”未来人口走势充满好奇,是因为这将对全球经济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而英国《金融时报》在中国官方发布前的一篇报道,增加了外媒对这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关注热度。该报援引所谓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将出现几十年来首次人口下降。
“中国人口十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让传言不攻自破。“中国人口达14.1亿。”BBC报道说,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宣布,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上个十年下降0.04个百分点。刘志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无论总人口规模,还是过去十年的年度增长,总体上都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没有断崖式下降,也没有负增长。
一些外媒转而强调这是中国人口“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慢增速”。“中国长期的定时炸弹。”《纽约时报》11日以耸动的标题报道称,出生率下降和劳动力老龄化,给中共带来严峻的社会和经济挑战。去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1200万,出生率连续第四年下降,表明中国面临一场人口危机。该报由此援引专家的话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可能无法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人口红利依然存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宁吉喆表示,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红利继续存在。而且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路透社评论说,超14亿的庞大人口总规模以及占比超六成的充沛劳动力,仍将是支撑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主要动力。此次普查结果显示,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依然年富力强”。
在刘志军看来,外媒围绕人口问题唱衰中国,“论据显然不成立”。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国家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拼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人口。唱衰者继续以人口数量或传统口径上的劳动力占比为依据,那是制造业时代的考量方式。
不过,中国也没有回避问题。《华盛顿邮报》称,中国承认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带来的挑战迫在眉睫。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8.7%,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BC报道说,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与老年人口比例较快上升同时出现的是,中国202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坦承,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基本国情”。
“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应过度悲观”
陆杰华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中国社会一些向好发展,比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4.21个百分点,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等。路透社称,经济增长的潜力除了生产资源要素外,人力成本是一个长期因素。在少子化、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当下,涉及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影响长远。
在11日的发布会上,有关“是否会考虑放开生育政策”的问题两次被提到。法新社报道说,宁吉喆表示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2020年0岁至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但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与美国不同,中国并不依靠移民来补充劳动力,这可能会加大中国政府放宽现有生育政策的压力。宁吉喆援引“十四五”规划纲要说,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
“提高退休年龄势在必行。”持此观点的德国《明镜》周刊称,提高退休年龄在欧洲已经是共识。中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实施的退休年龄规定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人们的预期寿命还比较低。
人口问题并非中国特有。英国《卫报》称,今天的人口普查数据可能会给中国敲响警钟,但目睹这一变化轨迹的不仅仅是中国。东亚的大多数国家即使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面临同样难题。CNN援引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教授蔡勇(音)的话说,中国正从一个“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国家转变为一个“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国家,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中。但中国并不是唯一需要处理老龄化阻碍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整个世界现在都步入这样的现实:我们在一起变老。”
“未来几年中国人口数量仍可能下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场危机正在逼近。”彭博社称,日本人口在2010年达到峰值,韩国人口在2020年首次下降。然而,这些国家都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优秀的学校、高水平的生活和技术供应链中的优势,这使它们有机会长期繁荣。把中国描绘成无限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国,应该被扔进历史书了。BBC援引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苏月的话说,市场需要看到人口数据的丰富内涵。老龄化进程加快反映了人均寿命的延长,挑战背后也意味着机遇,比如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上升。
陆杰华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目前的老龄化速度尚未达到峰值,预计在2023年左右老龄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制度准备。目前的一些问题是预期中的,没有出现失控迹象。“我们需要抓住人口转型中出现的机遇,也及时防范相关风险。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应过度悲观。”
中国用二维码实施世界最大规模人口普查
本次人口普查于去年11月开始。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定4月上旬公布数据,后宣布因“准备工作增加”推迟公布。罕见的延迟此前引发各种猜测。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11日回应说,这次普查丰富了发布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分结构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数据,所以数据准备花费更多时间。
一些西方媒体一直对中国人口普查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质疑。之前误报“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金融时报》称,接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士说,最初的人口数字不到14亿,但进行了上调。曾玉平11日说,此次普查漏登率为0.05%,低于国际上一般认可的3%的标准,表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可信,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对于中国如何进行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特别是如何在疫情之下实施,外界充满兴趣。《南华早报》称,人口普查员会分配给每个家庭二维码,公众随后在微信平台上回答人口普查的问题。这令收集和提交数据比以往历次普查都更容易。政府还根据疫情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调整普查方式,高危地区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宁吉喆说,此次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填报,强化部门行政记录和电力、手机等大数据应用,提高了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