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背后除了刷点击还可能泄露用户信息
那么是否代表这些私下“偷跑”的App除了让消费者损失少量流量外,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呢?业内人士表示,比起少量流量带来的损失外,这些App为什么会“私下”产生流量更值得消费者警惕。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恶意App通过‘绑架’手机刷流量。另外就是App在‘私下’上传用户信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App工程师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称,恶意App为了套取目的网站的点击率,让手机不停地在后台“点击”相关网站或者广告页面。这种情况基本流量短时消耗巨大,“一个小时刷掉一两个G也是寻常”。
而另一种情况虽然损失的流量不多,但是给用户带来的信息泄露的风险更大。很多App在安装之初都会提出一些与App使用无关的“越权申请”,比如一些壁纸App需要“通话”“通讯录”“短信”等授权,显然是过度要求授权。用户一旦同意,这些App或能将用户信息上传服务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App即使长期没有使用,还在产生数据流量的原因,它们大多是在后台上传用户信息。
整治 《App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将发布
为了减少或避免手机App“偷跑”,甚至避免下载到恶意App,业内人士建议,用户要在官方渠道下载App,不轻易下载不知名App。经常观察应用流量使用情况,对于一些应用程序会出现大量流量消耗要及时进行删除。一款App使用完后,要记得完全关闭而不是简单地退出。每次新装App时,仔细看授权详情,避免不必要的授权。一些已经被发现“偷跑”的软件,也可通过手机设置来限制其启动权限。
不仅是用户在使用App时注意方式方法,工信部和各地通信管理局也早已开始对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进行通报和处理。
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目前市场上手机App近300万款,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专项整治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今年App整治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对拒不接受整治的App坚决下架。同时在监管方面,要提高技术装备的能力,首先要确保能够检测出信息保护的漏洞,以及对广告信息有效拦截。
4月20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通报称,今年以来,工信部已累计完成29万款App技术检测,对1862款违规App提出整改要求,公开通报319款整改不到位App,组织下架了107款拒不整改的App。
同时,工信部将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发布《App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组织制定《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等系列行业标准,为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提供政策和标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