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电!电!
退休前,彭措担任阿里地区行署专员。从2013年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连续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呼吁解决阿里地区的电力瓶颈。
“阿里山高路远,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干部群众在这么艰苦的地方戍边生活,要有基本的电力供应保障。”彭措说。
阿里联网投运前夕,记者从拉萨出发,驱车1500公里采访沿途县乡,方才读懂彭措心中曾经的“痛”。
进入冬季,藏西高原天寒地冻。记者天黑来到日喀则市萨嘎县,正值全县停电,投宿的酒店虽有柴油发电机,但由于发电负荷太小,带不动电暖器,记者只好盖上三层棉被御寒。
酒店经理达娃普迟说,全县就靠两个小型水电站供电,冬天水流减小,县城隔三差五就会停电。“为了能够正常经营,我们烧柴油发电,一天下来的油费就在1200元左右,比正常电费贵了3倍以上。”
用电难、用电贵、用电不稳定,一直困扰着藏西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
坐拥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等旅游资源的普兰县巴嘎乡,因长期缺电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巴嘎乡党委书记王俊华介绍,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辖区仅在每晚8点至12点集中供电。“前年一位游客在入住酒店洗澡时突然断电,引发了矛盾纠纷。”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全景(12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有“天边秘境”美誉的阿里地区,高寒缺氧,气候严酷。用上充足、稳定的电,过上小康生活,是阿里几代干部和10多万群众的心愿,也是党中央的牵挂。
担任阿里联网工程副总指挥长的洛桑达娃还记得,1994年他参加建设阿里朗久地热电站,时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就带着水果来工地慰问过。“孔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加快建设,让阿里早日缓解缺电之苦。”他回忆道,“真不容易啊……”
近年来,藏西电力设施不断升级,各地市和县乡已经建成水电站、光伏电站和柴油机应急电站相互配合的电源体系,内部供电网络也已形成。但由于电源不足、供电不稳,仍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用电需求。
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一家饭店的工作人员准备用发电机发电(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一到冬天,阿里各县就会发布有序用电方案,优先保证医院和应急场所电力供应;各个水电站也会组织人员去河面砸冰,就为了增大水流,多发点电。”国网阿里供电公司总经理张明敏说。
时至今日,在阿里联网沿线,每家每户居民、商铺仍保留着“三件宝”:汽(柴)油发电机、太阳能储电灯和取暖炉。
“一到停电时段,沿街商铺开动汽(柴)油发电机,许多街道烟气呛人,轰鸣一片。”国网日喀则市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主任普布顿珠说,这样的场景,经常让电力人抬不起头来。
“一点都不能少!”即使远在天边,也要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
2019年9月17日,阿里联网开工动员大会在西藏拉萨召开。
透过电视机屏幕,数百名电力工人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豪迈誓师的镜头,让藏西百姓兴奋不已——“盼望多年,我们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12月4日拍摄的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投运大会霍尔220千伏变电站分会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