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金秋时节又是一个开学季,《求是》杂志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首次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再次引起思想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尽管此前已经学习过相关报道、聆听过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解读、参与过相关的大型学术研讨,但都不如此时此刻读到原文后所产生的震撼之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重要意义、时代价值、关键环节、主要问题、应对方略、具体措施等方面内容的论述,精准到位,摆事实、讲道理,语言平实、逻辑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正确处理术、学、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基石。
第一,讲好思政课要有“术”。思政课与专业课存在较大差别,专业课重点是知识传授,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从无到有”,学习之前,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认知几乎为零;而思政课重点是素质提升,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由浅入深”,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自身体悟、父母家人、同学朋友、影视作品、大众传媒等有了基本判断。不同的课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不能在有“术”上下功夫,“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肯定了“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观点,即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二,讲好思政课要有“学”。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不能通过喊口号的方式获得学生认同,必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有学术支撑。有些高校教师经常会将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对立起来,觉得授课会耽误自己科研,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在思政课建设领域应该把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高度统一起来,教学活动为科学研究提供灵感和需求,科学研究应该注重解决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只有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善于搞懂弄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才能讲好思政课。
第三,讲好思政课要有“道”。“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最核心的解释就是客观规律。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分析矛盾、把握规律,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建设,又要始终把握持之以恒的内在因素,把立德树人作为总揽全局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这一论述准确定位了思政课建设中的“变”与“不变”,为我们正确理解思政课建设规律提供了全新视角、根本遵循和主要依据。
当然,“术”、“学”、“道”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个方面,而是讲好思政课的三大重要依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极大推动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