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紧要之年。《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期江苏、浙江等多地公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一大波投资千亿元级别的“超级工程”将加速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传统交通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交通新基建也驶入“快车道”,充电桩、智慧交通项目成为地方抓紧布局的要地,形成发展的新动能。
多个试点施工图浮现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和“风向标”。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形成“三张交通网”、“两个交通圈”。近日召开的交通运输部会议上多次强调,统筹推进各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实施交通强国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据了解,去年10月、12月交通运输部分别确定了两批共34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近期多地相关方案陆续公布,试点工作加速启动。
作为指导江苏未来30年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明确,到2035年,高快速铁路基本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节点。交通客货运输高效连接全国、全球,构建“高品质出行圈”,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构建“高效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货物经由江苏口岸直运主要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
根据《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浙江将全面推进“九网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干线铁路网、现代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服务网、轨道交通网、能源管道网、快递邮政网、综合客货枢纽和城乡绿道网,3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万亿元以上。
安徽、四川等多地也已形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其中四川拟在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创新构建高原山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立公园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有韧性的交通防灾减灾体系、探索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公路体系、打造“交通+旅游”“交通+文化”融合新名片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