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欧洲智库媒体交流会上发表了题为《增进互信,深化合作,迎接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的演讲,明确回答了欧洲最为关心的三大问题:中国到底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国到底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中国到底是和谐共处的朋友还是非此即彼的威胁?作为年终专稿,我们推出系列述评就此进一步阐释我们的观点。
说起欧洲,就绕不开冷战遗产北约。据路透社报道,12月4日发表的北约联合声明称:“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其国际政策带来了我们作为一个联盟需要共同应对的机遇和挑战。”无独有偶,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曾在一份文件中将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在合作共赢成为世界主旋律的今天,面对中国的复兴,欧洲在意识形态之争和追求自身利益间颇显“纠结”,表现出“左右为难”的无奈。
对欧洲而言,中国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二者中谁的比重更大?恐怕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答案。在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看来,中国的发展更多地意味着挑战和威胁,因为他们长期以己度人,以偏概全,笃信国强必霸、弱肉强食,所以无论如何要全力维护手中的霸权。据美国媒体报道,北约伦敦峰会召开前夕,美国驻北约大使哈奇森(Kay Bailey Hutchison)在接受采访时大谈“中国威胁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在演讲中称“北约目前主要关注应对中俄挑战”,并撰文督促欧洲在5G建设上谨防被中国企业控制。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极力怂恿欧洲将中国树为“敌人”,为走向“脑死亡”的北约寻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战略目标,是企图利用北约这一过时的军事组织将欧洲国家捆绑起来,让寿终正寝的冷战概念再次死灰复燃。CNN对此说得十分直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无组织,但是一个太平洋对岸的竞争对手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团结起来。中国或许正是向成员国证明北约有持续存在价值的一种力量。”
面对美国的反复忽悠和不断搅局,欧洲国家并未轻易上套。不少理智的欧洲政治家心里很清楚,崛起的中国是欧洲和谐共处的朋友,更多意味着机遇而非挑战,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威胁。德国《世界报》(Die Welt)评论说,北约对中国的作用存在很大分歧。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此前明确表示,北约的敌人不是俄罗斯和中国,而应该是恐怖主义。路透社援引北约一位外交官的话说,“中国是21世纪的崛起大国。多数欧洲人知道,将中国称为北约的下一个‘对手’,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是欧洲的机遇还是挑战这一问题,王毅回答得很明确,“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等方面,中欧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不应成为交流合作的障碍,更不能因此就把对方视作威胁,甚至试图干涉和改变对方”。尊重差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看待彼此不同的发展路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发展更加均衡的经济全球化献计献策,为推进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拿出勇气和担当,为实现更加完善的全球治理加强相互间的合作,这才是中欧双方共同承担的应尽责任。
过去一年,中欧按期完成地理标志协定谈判,签署两份航空合作协定,“一带一路”与欧亚互联互通对接顺利推进,双方对解决伊核问题的看法相近,对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巴黎协定》全面有效落实持有共同立场。历史地看,中欧两大文明正在史无前例地相互走近,为实现共同繁荣,进而推动全球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事实证明,中欧间的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在逆全球化的阵阵寒流中,唯有中欧双方携手共进,共同加强全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才能向世界发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明确信号。(卜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