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赵觉珵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黄博宁】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看,中国香港近年来排名总是在前十名之列。在该论坛10月初发布的最新报告中,中国香港更是位列全球竞争力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美国。但香港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排名相对逊色,总是在20多位。这样的数据对比,从一个侧面说明香港仍是竞争力顶尖的自由经济体,但创新潜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仅凭传统优势产业支撑而缺乏新增长点的香港经济,经常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毕竟除解决房屋土地等问题外,创新也是香港走出困局的关键一环。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香港专家和青年都表示,“香港人很优秀,香港底子也很好”,香港近些年也越来越重视创新,但保守氛围还很明显,如年轻人还是喜欢去读商科、金融,缺乏冒险精神,总觉得创新是“少数人的游戏”。
特区政府非常重视创新
在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工商支援及专业服务业这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外,创新科技行业已被香港特区政府视为重点发展的目标。2015年11月,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
曾大力推动创科局成立的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创业主体中,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的香港青年风头最盛,其次是“纯”本地青年和“港漂”。
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创科的“八大方向”,如“为本地企业合资格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法案”等。2018年《施政报告》谈创新的内容也非常多,如提到香港建立“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成绩显著,有信心让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等。林郑月娥10月16日宣读2019年《施政报告》,尽管谈“创新”的篇幅相对减少,但还是提到“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等新举措,并强调过去两年,特区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善用公帑投资未来”。有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的5年之内,香港研发经费有望从原有GDP占比的0.73%提升至1.5%。
《环球时报》记者走访过位于沙田的科技园和南区的数码港,它们被看成是香港的两个创新重镇,政府扶植力度大,是初创企业的理想选择。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香港初创公司数量从1065家发展到2625家。初创科技公司就业人数从2381人上升至9548人。香港投资推广署今年8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初创企业的主要研究重点包括资讯及通信科技、物联网、数据分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以及新材料。应用方面,金融科技、智慧城市及智能家居、医疗保健和大数据应用等,都是一些极为热门的领域。
“总觉得盖楼和做金融赚钱快”
走进香港理工大学,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教学楼群中,有一栋不高的玻璃建筑颇为显眼,那就是用来展示该校各项科研成果的创新馆。《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创新馆,看到了从能源到太空等不同领域的科技产品。馆内有一面安装着大量LED灯的镜墙,据介绍这是香港理工大学科研人员研发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能效照明系统。
就职于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的刘赟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发展创科产业,香港本来有两个明显优势:人才和特区政府对科研院所的支持。刘赟举例说,大疆无人机的创始人早期就是在香港完成的研发,此后才回到内地发展。但他也提到,香港最大的问题就是地价、房租贵,“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房租、人工等高昂成本可能随时压垮创业者。
刘赟介绍说,不仅是金融专业,香港高校在创新科技领域各有千秋,比如理工大学的纺织科技、太空科技等就有深厚积淀。此外,理工大学还设立了企业中心,专门为研究成果寻找合作方,帮助其完成成果转化,实际落地。刘赟补充称,理工大学还要求各院系每年填报表格,了解教师的论文有哪些被用在了行业其他实验室或者产品研发中,鼓励教师做实用的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的情况并非个例,香港其他大学也在大力推动科研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据香港科技大学教师王先生介绍,今年8月,科大创立“香港科技大学创业基金”,计划5年内注资5000万港元,投资科大学生、老师或校友创办的创新初创企业。
在香港大学学习生物医学专业的香港学生Joshua 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其实香港高校内不缺乏创新氛围,他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种校内举办的工作坊和创科讲座,周围的同学也都总能有些“奇思妙想”,但香港社会对创科的认识还不够,很多人还是觉得“盖楼和做金融赚钱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