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 (夏宾)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牢牢把握好中国国内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以消费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对中国来说尤为关键。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近8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达60.1%,继续担当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图为民众正在使用手机支付。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那么,拉动消费的秘诀是什么?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11日在京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移动支付不仅促进了居民消费,且推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通过最新数据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可促进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01%,且显著改变了消费结构,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大幅增加。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家庭的消费习惯。移动支付为电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降低了线下交易成本,带来了消费便利。因此,移动支付不仅带动了消费总量上涨,也改变了家庭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导上述研究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分析说。
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表示,上述结论对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他对于移动支付近年来在中国及全球的普及印象深刻,而移动支付对教育水平较低、中低收入、农村地区等长尾人群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也值得特别关注。
从城乡差异来看: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消费增长22.10%,城市地区为12.79%。相对于城市家庭,移动支付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
从收入水平差异来看:对低、中、高收入组家庭,移动支付分别促进消费增长22.81%、16.50%和6.04%。移动支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促进作用明显,对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表示,在偏远、落后及商业金融服务难以触达的地区,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普及程度不如城市,金融抑制现象更为严重。移动支付的普及,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多元化的支付需求,并带动消费金融等服务的普及,释放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认为,移动支付除了通过降本增效、增强可得性、提升覆盖面等形式促进消费之外,还用科技手段捕捉到了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创新的产品、服务与场景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