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70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从零“飞”到300+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陈芳、胡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人们或趴在窗前、或等在旷野,凝视头顶的夜空,聆听来自宇宙的那曲《东方红》。那时,航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个遥远的梦。

  2019年3月10日,山间一道赤焰拔地而起,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大凉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一刻,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刷新为“300”。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是这一切的亲历者。他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巨变。

  从研究室到试验基地,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航天人从一穷二白起家,靠双手和算盘打出精确的轨道,凭脚步丈量出试验的数据,在戈壁深处创造出奇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墨子号”飞向太空,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嫦娥四号”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一部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第二个“百发”用了不到8年,第三个“百发”用时仅4年多。未来,我国还将开启探索火星、从月球采样返回、完成空间站建设等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感慨:“在艰难险阻中求突破,每一个梦想成就更大的辉煌。”

  浩瀚宇宙,是中国航天的舞台。随着发射次数不断增多,普通人的太空梦也不再遥不可及。通过北斗导航卫星、风云气象卫星等卫星资源的应用,航天走进千家万户,造福普罗大众。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经过一代代航天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努力,正逐渐变为现实。

相关新闻
历史的见证——维吾尔族女讲师其曼古力一家三代守疆固边记事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2日电 题:历史的见证——陆军边海防学院维吾尔族女讲师其曼古力一家三代守疆固边记事   李清华、杜绍坤、吴国东   新疆天山南北,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根根相连,犹如新疆各族群众息息相融。   在维吾尔族同胞中,陆军边海防学院维吾尔族女讲师其曼古力一家三代精心呵护的“石榴树”,历经新中国70载雨露滋养,衍生出一片片“石榴林”,花开新疆...

“90后”教师心中的“好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爱国情 奋斗者)“90后”教师心中的“好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10日电 题:“90后”教师心中的“好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中新网记者张玮   “从事教育事业2年,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与学生共同成长’成为激励我向优秀老师前进的动力。”10日,“90后”数学老师王天一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9月10日是第35个教师节,在社交媒体刷...

坚守26年的乡村教师钟小凤:让山里孩子有书读

(爱国情 奋斗者)坚守26年的乡村教师钟小凤:让山里孩子有书读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10日是中国第35个教师节,从教26年的杭州富阳乡村教师钟小凤告诉记者,其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如今的山村孩子不仅有书读,且教育水平正逐年提高。其本人也因深耕乡村教育获评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   初心:让山里孩子有书读   从踏上教师岗位,钟小凤一直在家乡杭州市...

人物志:“70年前,我在天安门站岗”

(新中国70年)人物志:“70年前,我在天安门站岗”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70年前,我在天安门站岗”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同记者约定到家中采访前,88岁的乔长煜一早从柜子里翻出几十张老照片。黑白的,彩色的,亦或经过翻拍再加工。 资料图: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之图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这些照片记载了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