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 中华腾飞九重霄
2019年3月1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冲天而起,成功把中星6C卫星发射入轨。“第300次!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第300次发射!”中国航天人品味着这个数字包含的特殊意义。而这一刻距离长征火箭首次飞天过去了49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一次发射创造两项纪录,中国航天史迎来第一个发展里程碑,而这也是中国航天日花落“4月24日”的由来。为了这一刻,中国科技工作者奋斗了14年。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两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由此启程。
从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一箭三星;从研制发射通信卫星到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并组成卫星星座;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载人飞船和宇航员出舱;从单人短暂太空飞行到多人太空工作生活超过30天;从探测器绕月飞行到月面软着陆并进行定点和巡视探测……中国航天大步迈向国际航天最前沿,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太空做了杰出贡献。
空间科技进步永无止境,中国航天正在蓄积力量,向更高目标挺进。
嫦娥五号计划于今年发射,完成月面采样返回的任务,实现中国航天“4个首次”: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中国计划于2020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它将成为国际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向国际社会开放。中国计划于2020年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对局部地区开展巡视探测。
九重云霄,见证中华腾飞!
资料图:京张高铁崇礼支线太子城高铁站正处于最后攻坚期施工,目前该站站房主体结构已完成施工。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更快 重构时空真豪迈
时空是人类感知世界最基本的维度,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国人的时空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中国构建了日益高效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机场航线网和互联网,推动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无障碍流动。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约6.5倍。其中高速铁路近3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2/3,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让“天堑”变“通途”,让“异地”变“同城”,催生了一批“高铁新城”,激活了“高铁经济”。铁路软件设施也大幅改善:网络购票、刷脸进站、智能机器人引路等,让人们铁路出行变得更从容、更舒心。
1984年,一种被称作“高速公路”的封闭性新型道路基础设施被引入中国,当年6月和12月,两条线路即沈大线与沪嘉线在辽东半岛和华东地区先后开建并分别于1990年和1988年实现通车,其行车效率、安全性、舒适性大为提高。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热潮就此拉开大幕。到2018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位。普通公路建设更是增长迅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1万公里,激增到2018年底的逾470万公里。